第254章 楚歌的新尝试(8000字)

此时,楚歌所在的历史切片中,眨眼时间三年已过。

这三年之中,他眼前的白雾分分合合,一幕幕的场景如同走马灯一般,在他的面前闪过。

他看到朝中的大臣换了一波又一波,当朝的皇帝齐高宗也在各种政治斗争的漩涡中,逐渐变得越来越成熟圆滑,或者说,越来越没有廉耻。

这位齐高宗,也就是齐惠宗的九皇子,人生轨迹基本上是大起大落落落落。

最初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纨绔子弟,唯一出名的事情就是在府中活活玩死了自己的侍女。

而之后,他的人生,乃至整个齐朝的历史,都因为靖平之变而发生了改变。

这位九皇子先是去金营中议和,因为表现过于英勇以至于被金人怀疑他不是真正的皇子,让齐朝换人。

而后,他第二次去金营议和的路上,又被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截住,这才为齐朝留下了一个无可争议的顺位继承人。

可以说上天对他,无法更眷顾了。

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靠着“靖平之变时不在京师”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影响此后数百年的历史。

只是这样的眷顾,却反而让这位九皇子连最初在金营中的那种英勇都没有了,变成了一个比齐惠宗、齐英宗还要更令人所不齿的皇帝。buwu.org 梦幻小说网

究其原因,无非是当时那位九皇子一无所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才能表现出这样的英勇;可一旦他成了皇帝,发现自己只要偏安一隅也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就开始厌恶一切风险、智商直线下滑。

但不管怎么说,他就是此时齐朝的皇帝,而且终李浩的一生,也不可能见到新的皇帝了。

毕竟从现在这位皇帝的身体来看,虽然他被金人的搜山检海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但十分重视养生,活个七八十岁多半是没问题的。

而对于楚歌所扮演的李浩来说,这三年的蹉跎,也让他想明白了很多的东西。

目前整个朝堂的环境,就是这样了。

区区一个李浩想要改变,难上加难。

因为齐高宗的统治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未来的几十年都不太可能会退位换人。那么齐高宗的喜好,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朝堂的环境。

未来,也是会如现在一般乌烟瘴气的。

而再看看李浩的才能……

对他而言,眼前几乎就只剩下一条路可选了。

那就是纵身跳入这个粪坑,在其中畅游,并在粪坑中排卵,将粪坑变成自己的形状。

楚歌默默地叹了口气:“原来如此。我现在才算是彻底理解了秦会之到底是怎么想的了。

“想来应该就是这三年的蹉跎,才让他彻底放下了所有的道德和底线,下定决心成为一个遗臭万年的卖国贼吧。”

楚歌扮演的是李浩,不是秦会之。

但恰是因为这种身份的不同,让楚歌扮演的李浩一步步地走下来,却最终似乎又走上了秦会之的老路。

……

原本楚歌对秦会之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是比较脸谱化的。

似乎,他就是从金营回来之后变成了一个大内鬼,卖国贼,可他内心中的变化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点,始终都没有揣摩得很透彻。

这也正常,谁闲的没事干跟一个卖国贼、大奸臣共情啊?

但现在,楚歌却能够明白秦会之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了。

楚歌扮演的李浩拜相之后,虽然励精图治、做了一些实事,但三年之后还是被罢相了。

而且,还是永不叙用。

历史上,秦会之也是在第一次被拜相后三年罢相,永不叙用。

两人在做宰执期间做得事情不同,但在被罢相的原因上,却是完全一样的。

——未能达成与金人的和议。

楚歌有治国的能力,秦会之没有治国的能力。

但不论有没有治国的能力,齐高宗是都不在乎的。因为他重用秦会之做宰执,就只为了一个目标,达成与金人的和议。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算秦会之再怎么能干,也都会被罢相。

毕竟,齐高宗手下缺能干事的大臣吗?

不缺啊。

那么能干的李伯溪,不也在辛辛苦苦帮齐高宗搭建好朝廷班底之后,就被撵走了吗?

所以,楚歌扮演的李浩被罢相,不是因为他缺乏才能,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平衡好各方关系,而仅仅是因为,他那时候无法达成与金人的和议。

这是必然的,因为完颜昌在金人内部虽然也有一定的权力,但根本谈不上大权独揽。

且不说金太宗的态度,光是一个主战派的完颜盛,都把他压得死死的。

所以,和议无法达成,齐高宗自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当即把李浩罢相,并且表示永不叙用。

这三年时间,对楚歌而言只是眼前的白雾不断开合、时光飞逝,但对秦会之来说,却是一千多天的煎熬。

因为他无法知道未来,无法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复起,只看到自己将会如同一个寻常的邻家老翁一样,蹉跎一生。

那些权势,终将如同过眼云烟,彻底远离他。

或许就是在这段时间之内,秦会之原本或许还残留着一点点读圣贤书所产生的为国为民的思想,也彻底烟消云散了。

他瞬间向着权势沉沦,开始明白只有权力才是一切,而所谓的政治理想、民族情节、抗金复国……都是扯淡。

他最终从一个善于揣摩上意、逢迎皇帝、偶尔或许有一些书生意气的御史中丞,变成了一个为了自己的权势、欺上瞒下、卖国求荣的投降派宰执。

……

眨眼之间,三年时间过去了。

三年后,楚歌扮演的李浩再次复起。

齐高宗果然吞下了“永不叙用”的决定,再度将李浩拜为宰执。

而这样的剧本,也确实跟历史上的秦会之一模一样。

这次的复起,自然也跟楚歌或者秦会之自己的努力毫无关系,而仅仅是因为金国政治局势的变化。

金太宗死了。

他一死,金人内部立刻陷入分裂,各个军事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内斗,打得惨烈无比。

凡是政治斗争失败的派系,基本上没有齐朝这种善终的情况,都是全家被杀得干干净净。

而在这段时间,金人自然无暇南侵。完颜盛作为主和派,他的主张自然也就占了上风。

而要跟完颜昌搭上线,非秦会之莫属。

楚歌所扮演的李浩,也正是借着这股东风,再次成为宰执,并跟完颜盛一起,促成了一次简单的和议。

这次的和议对于齐朝来说当然也有一些屈辱的条件,但考虑到当时齐朝已经连续数年被金人按在地上摩擦,所以当时的和议,也只能如此了。

但风云突变,这次和议却并未带来太长时间的和平。

短短的一年后,金兵再度南下。

因为金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有了结果。

主和派的完颜昌在斗争中最终失败身死,而主战派的完颜盛自然不会再遵守所谓的和议,立刻举兵南下,想要一举灭掉齐朝。

而一直在埋头练兵的韩甫岳将军也终于等到机会,与金人决一死战。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兵法大成的韩甫岳将军将会用实际行动告诉完颜盛,什么叫做千古名将。

此时的局势,对于历史上的秦会之来说,是绝对不想要看到的。

因为本来他跟完颜盛签订了一个和议,如果金人真的能遵守和议,他自然可以凭借这个功劳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赖下去。

可现在,金人又打过来了。

这一来会让他之前签订的和议像是个笑话,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二来也会让他在朝中的地位、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

作为一个除了跟金人有些关系之外毫无任何才能的秦会之来说,此时他能做什么呢?

支持韩甫岳将军北伐?

那么北伐之后,韩甫岳将军出将入相就会成为定局,他秦会之的宰执之位,还能不能保得住?

要知道,秦会之此时已经完全在权势中沉沦,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他要的是大权独揽,甚至有朝一日篡夺皇位也并非是完全不考虑的事情。

而如果韩甫岳将军能够出将入相,就意味着他不仅没有了独揽朝政、恣意妄为的资本,就连现在的宰执之位,都多半保不住了。

更何况,韩甫岳将军北伐成功,将会把秦会之所有的政治资本全都清零。

秦会之能够在朝堂上立足,仅仅是因为他能巴结上金人。

金人的兵锋所向披靡,秦会之这个能说上话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金人越是赢,他在朝中的话语权也就越重。

可如果金人被打跑了,打怂了,再也不敢进犯了,他秦会之又算是个什么东西?

不仅不会再有任何的权势,甚至还可能会被愤怒的主战派和民众清算。

所以,历史上的秦会之先斩后奏、直接冤杀了韩甫岳将军,他出卖的不仅仅是齐朝的军人、百姓,出卖的也是自古至今的整个民族还是这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害死韩甫岳将军之后,秦会之换来了金人的一句“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的和议条款,而凭借着金人的支持,他独相十七年,把持朝政一直到死。

……

楚歌不由得感慨:“怪不得这个身份的难度最低,原来是低在这里了……”

此时楚歌所扮演的李浩,如果完全放下廉耻和尊严,那确实是最容易通关的。

毕竟这个副本中有韩甫岳将军,他只需要趴在韩甫岳将军身上当个吸血虫、窃取胜利果实,就能够达成通关的条件。

可是,楚歌又怎么可能干得出来这种事情?

哪怕是在游戏中,哪怕是在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楚歌也不屑于去做这种事情。

“秦会之没有选择吗?

“当然不是,他有的是选择。

“比起齐朝那些贫苦的百姓,比起那些只能听命打仗、不能有任何自己想法的兵卒,比起那些命如草芥却还在抵抗金兵的绿林人士,他的选择简直太多了。

“他可以不做官,仍旧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可以在朝中做一个没有权势的小官,多多少少也能发挥些作用。哪怕为韩甫岳将军说一句话,他在史书上留下的都不会是千古骂名。

“可是他没有。

“越是身居高位,人性就越是泯灭。当他真正有一个卖国的选择时就发现,原来卖国是如此简单,又有如此巨大的利益。

“所以他走上这样的路,怪不得任何人,不论是齐朝的朝廷还是百姓,又或者齐朝的兵卒,个个都没有亏欠他。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任何洗白他的说法,都是如此可笑,根本就是不攻自破。”

楚歌打定主意,要用李浩这个身份,走上另外一条路。

……

“李相快请,官家已经等候多时了。”

负责迎接的小太监,将楚歌扮演的李浩迎入选德殿。

此时的齐朝已经南渡,并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而这里的皇宫自然还是按照之前的京师来修建的,富丽堂皇,看不出任何衰败之意。

在这里,楚歌再次见到了当今皇帝,齐高宗。

只不过此时的皇帝似乎坐卧不安,原本召集心腹重臣议事的大殿中显得空空荡荡,只等着李浩一人的到来。

“李卿,你总算到了!

“这是前线最新的军报。

“韩甫岳将军率大军北伐,已经连克蔡州、洛阳等地,恐怕下一步就是要渡过黄河了。

“李卿,此事你怎么看?”

皇帝命随身的小太监将这封军报递给楚歌扮演的李浩,目光炯炯,显然是十分期待这位当朝宰执的答复。

楚歌看着手中的军报,开始在脑海中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形势。

“已经……到这一步了?

“这副本跳剧情跳得有点狠啊。”

楚歌知道,自己此时直接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十二道金牌召还韩甫岳将军。

从韩甫岳将军上书北伐开始,先由ez渡江,而后攻克颍州、襄阳、随州,之后又攻克邓州、唐州,沿途北上,收汝南,打出郾城大捷,随后收复洛阳、光复中原大部。

这便是此时军报的内容。

而再过一段时日,军报就会变成韩甫岳将军收复许昌、郑州,抵达朱仙镇。

再然后,就是十二道金牌召还韩甫岳将军了。

当然,关于十二道金牌是否是在同一天下的,这一点在史书上并无明文记载,存在争议。但当时为了让韩甫岳将军退兵,皇帝一个月之内连下十几道金牌,应该是确有其事。

也就是说,此时的皇帝齐高宗和秦会之,不,在这里应该是李浩,见到了韩甫岳将军的赫赫战功,确实应该考虑一下赢了之后的事情了。

按理说,看到如此的军报,齐高宗应该大为振奋、鼓舞才是,他应该将这些军报给众臣看,然后兴奋地继续为韩甫岳将军催督粮草,继续收复失地。

然而,此时的齐高宗看向楚歌的眼神,却显得有些惶惶然,手足无措。

楚歌略一思考,说道:“官家,韩将军打出大捷、收复中原,不日便可收复旧都、北渡黄河,此时朝中上下自当鼎力支持,岂可犹豫不决?”

此时,楚歌判断李浩的宰执之位基本还算稳固。

而且楚歌知道,齐高宗的十几道金牌召回韩甫岳将军固然是出于皇帝自己的意思,但秦会之在其中也发挥了极大的影响。

比如原本齐高宗或许并没有很快就立下冤杀韩甫岳将军的决心,是秦会之先斩后奏,所以齐高宗才顺水推舟地把这件事情给认下了。

不能说齐高宗无辜,但在韩甫岳将军身死的过程中,他这个糊涂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被秦会之给忽悠了。

所以,楚歌的第一反应,是想试试看,如果他所扮演的李浩往积极的方向去发力,能否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改变韩将军的结局?

齐高宗微微皱眉,显然没想到李浩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

说好的你是朕的心腹呢?说好的大家都不想打仗、想跟金人和议呢?

只是此时,齐高宗毕竟还不知道这位李浩是被夺舍了,他只好暂时按捺住内心的烦躁,问道:“可若是韩甫岳将军继续打下去,若是真的打到了黄龙府,迎回了二圣,朕又该如何自处?”

楚歌心中呵呵,但还是耐心解释道:“官家,若是韩甫岳将军真的能够打到黄龙府,那就意味着他不仅收复了我齐朝从未真正收复过的燕云,还能继续北上打到金人的兴起之地,为我齐朝开疆拓土数千里。

“到那个时候,官家便是我大齐真正的中兴之主,功绩可以直追太祖太宗,甚至犹有过之。到时,官家的这功绩,可是要单独立庙、流芳千古的。

“当初太上皇传位给先皇之后没过多久就权力尽失,可见权力从来都不是来源于身份,而来源于民心民意。这民心民意,自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官员士大夫的心意。

“官家若是真能收复北地,不论是在万民心中,还是在士大夫心中,都是无可置疑的一代雄主。所谓的二圣,就算迎回了,也不过是泥塑蜡像,官家不追究他们靖平之变的事也就不错了,他们又何来的勇气,敢与官家争夺皇位?”

齐高宗似乎显得更加烦躁,他站起身来走了几步:“可是,朕没有子嗣……”

楚歌有些无语:“官家,还是那句话。

“若是韩将军收复了燕云打不到黄龙府,那二圣就永远都不会回来。

“若是韩将军真的打到了黄龙府,迎回了二圣,官家也是无可争议的中兴之主。到时候官家在位一日,都是大权在握,想传位给谁,就能传位给谁。

“官家没有子嗣,从太祖一脉过继一位便可,二圣是否回来,都不影响官家的决断。”

这两个问题,在楚歌看来实在是有点扯淡。

这就像是一个溺水的人,岸上有人扔过来了一个救生圈,他却在担心救生圈的材质有没有毒一样。

要知道此时距离靖平之变过去还没几年,对齐高宗而言,只要他能打赢金人、收复燕云,那么不论是否迎回二圣,他都将在朝廷中建立起绝对的权威,能够做成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

可齐高宗却偏偏担心迎回二圣之后会影响自己的统治?这显然对于收复燕云的不世之功带来的民心,毫无概念。

然而,楚歌的这番解释并没有让齐高宗满意。

齐高宗的表情逐渐扭曲了起来,厉声说道:“可是!可是这些武人!

“若是趁着起兵伐金,不受节制,给自己也来一个黄袍加身怎么办!

“若是韩将军真的迎回了二圣,再发动兵变,奉二圣上位,朕又该如何!”

楚歌沉默了。

不是被齐高宗说动了,而是彻底被齐高宗神奇的脑回路给折服了。

齐高宗提出的这种说法,确实有那么一丁点的道理。

毕竟当初齐高宗即位之后不久,就遭遇了一场兵变。对于这些将军的恐惧,是刻在骨子里的。

韩甫岳将军越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就越是有功高震主的嫌疑,让齐高宗这个本就没有一点自信的皇帝惶惶不可终日。

而且,若是韩甫岳将军真的和二圣搭上了线,站在齐高宗的角度,似乎也确实有废立他的能力?

楚歌已经很无语了,但还是耐心解释。

“官家如此担忧,是有些杞人忧天了。

“官家,臣且不论韩将军是否赤胆忠心,是否对官家别无二念,韩将军的表现,官家自己看在眼中。臣现在只为官家剖析朝中局势。

“我齐朝的大军,粮草辎重都源自于后方,而大军士气,则来自于北伐抗金。

“我朝士兵大多遭受过金人涂炭,身上全都背着与金人的血海深仇。这也是韩甫岳将军能够每战必捷、势如破竹的重要原因。

“若是韩将军真的想要反,官家可以立刻断了他的粮草辎重,大军瞬间不战自溃。韩将军在没有粮草辎重的情况下想要维持住大军,只有两条路,其一是掳掠民财,其二是与金人媾和。

“但不论是哪一种,都将让军心崩溃,走向万劫不复之地。倒是,官家只需再重用几位名将,便可轻松剿灭。

“韩甫岳将军与二圣,更是不可能有太多瓜葛。

“二圣在位时,韩将军不过是一介小卒。官家对韩将军有知遇之恩,一路提拔,韩将军岂会搞不清楚这个简单的道理?

“若是二圣复位,他们又如何能放心地用韩将军?那毕竟是官家提拔的臣子。反之,韩将军又怎么会扶二圣上位?

“在臣看来,韩将军所喊出的迎还二圣,不过是某种鼓舞士气的口号而已。因为迎还二圣,是一雪靖平前耻的标志。而且,这口号,本来不也是官家自己喊出来的么?”

齐高宗的脸上青筋跳动,似乎是被说得哑口无言。

他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是一些历史发明家们,为了论证“韩甫岳将军确实该杀”而提出的论点。

但实际上,都不值一驳。

事实上,韩甫岳将军就算是当时想要拥兵自立,也根本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更何况从韩将军平日里的种种表现来看,他一直是赤胆忠心、觉悟二念的。

楚歌的这一番话,等于是将后世驳斥这些谬论的说法,拿来回禀齐高宗。

自然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然而,齐高宗却还是不满意。

他憋了许久,又说道:“可是,此时的战事,我朝虽然已经占据上风,但粮草辎重耗费甚巨,民间疾苦,已经难以撑持。

“若是再打下去,劳民伤财,也不见得就能收复燕云。反而此时罢兵言和,对双方都好。

“朕体恤民力,不想再生灵涂炭。可金人却说,必杀韩甫岳将军,而后才能和谈。李卿,这又该如之奈何?”

楚歌反问道:“请问官家,我朝粮草辎重耗费甚巨,难道金人的粮草辎重,就是凭空变出来的不成?

“我朝在打胜仗,金人在打败仗,打仗的地点还是我朝的旧地,哪一方获得粮草辎重更难,哪一方得到的帮助更多,这是明摆着的事情吧?

“至于韩将军能否收复燕云?这件事情恐怕韩将军也不能打包票。但不管能不能成,得打了再说。若是时日良久打不下来,到时候再谈和议也不迟。何必在刚打出大捷后不久,就急着找金人和谈呢?

“更何况,就算是罢兵言和,此时也该是我朝对金人提条件,怎么还能让金人给我朝提条件呢?

“金人可以说:必杀韩将军,始可和。我们自然也可以说,必杀完颜盛,始可和。

“金人不和,那我们一直打下去就是了。

“即便是二圣,也都是打输了才和谈的。官家怎么打赢了还总想着和谈?即便我朝确实打不下燕云,和谈也轮不到金人来提条件吧?”

齐高宗双眼迷茫地眨动着,一时语塞。

楚歌说的这番话,太有道理了,他都有些无言以对了。

因为历史上的齐高宗要杀韩甫岳,本就是出于一种无法理解的脑回路。

因为当时的中兴诸将,可以说是“岳一其随”。韩甫岳将军是唯一可以在野战中跟金人硬刚,而且以少胜多的神将。而其他的将领,虽然也能打赢,但多半都只能打防守战。

也就是说,韩甫岳将军,是齐朝手中的一柄大杀器。

有韩甫岳将军,齐朝就始终都有主动反击金人的能力;杀了韩甫岳将军,齐朝就只能勉强自保,再也不可能对金人构成威胁。

而正常人的脑回路应该是:既然如此,我肯定把韩甫岳将军当宝贝一样供起来,时不时打一打金人,向金人提一提条件。只要有韩将军,我就是高枕无忧的,金人不听话,我随时都可以再打。

而齐高宗的脑回路是:既然只有韩甫岳将军能威胁到金人,那么我把韩甫岳将军杀了,金人不就能放心地跟我和谈了吗?

齐高宗是既蠢且坏,而秦会之是纯粹的坏,二人一拍即合,才能干出冤杀韩甫岳将军的事情。

而齐高宗的这种蠢,被楚歌猛地一拆台之后,就全盘暴露了。

此时的齐高宗,表情显然既矛盾,又复杂。

他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思路有些蠢,但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蠢,反而会爆发出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突然,楚歌面前的齐高宗暴跳如雷。

“李浩!

“朕叫你过来是要问计于你的,不是要让你来给朕说教的!

“朕不管韩甫岳有没有能力造反,也不管二圣回来之后朕的皇位到底还能不能稳固。朕就只要现在罢兵停战!

“二圣决不能回朝,韩甫岳也必须回来!与金人的和议也必须立刻就签!

“此事你能办就去办,办不了,那你宰执的位置,朕也能换个其他的人来做!

“现在就去草拟让韩甫岳班师回朝的诏书!”

楚歌愣了一下,随即心中冷笑。

哦,不装了是吧?

显然,此时这个副本对于他的真正考验来了。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情况,当时的秦会之如果真的能像楚歌这么做,那么韩甫岳将军大概率是真的可以不死的。

毕竟杀韩甫岳将军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论是齐高宗还是秦会之多多少少还都有那么一丁点的犹豫。最终干出这种遗臭万年的事,是俩人的恶念产生合力的结果。

如果其中的一股恶念变成了反作用力,那这事多半是不能成的。

但很显然,在这副本中,楚歌如果仅仅是说服皇帝就通关,那就太简单了。

这个副本,强行让齐高宗往更蠢更坏的形象上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也有可能真实历史上的齐高宗就是这个尿性,这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现在摆在楚歌面前的是一个难题。

如果是齐高宗执意要用十二道金牌召回韩甫岳将军、并且非要杀他不可……

那么扮演李浩的楚歌,又能做些什么呢?

看着暴跳如雷的齐高宗,楚歌瞬间有了答案。

他收起了之前所有的情绪,只是认真地行礼:“臣,遵旨。”

转身离去的时候,楚歌轻轻叹了口气。

好吧,既然这位皇帝陛下不想用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那就只好,换一种复杂一些的方式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