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页。我们讲到己二、结申正义。
己二、结申正义
《法华经》把我们修行人修行的相貌,比喻作一个车乘。车乘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它能够让我们从此岸超越到彼岸去。所以修行它是可以超越的,你今天比昨天超越了,就好像你的生命坐了车乘一样,从昨天把你带到今天。这个车乘的前进,它是由两个东西决定:第一个,车子本身;第二个,引导车子前进的是牛或者是羊或者是鹿,就很关键。
车子本身,按照法华的说法,它是一种资粮,你一天拜五百拜,你车子广大庄严,你的资粮比一般人多。但是关键是,前面带动车子的善根力,你对佛法道法的觉悟有多深,影响这个车乘把你带到人天去,把你带到二乘去,把你带到净土去,或者是直趋佛道,所以你的善根决定了你未来的去处。
我们今天会在娑婆世界轮回,不完全是业力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把娑婆世界的道理参透,这很关键!就是我们的觉性不够,一念的颠倒妄想,使令我们轮回了。所以这个时候,在整个法华的思想,启发你内心的善根变得非常急迫。这是佛教最核心的重点。因为你要突破,你要改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愿意从妄想走出来。而走出妄想的那个力量,就是一种觉悟的力量。
当然,所有的觉悟里面,最圆满的觉悟就是圆教的思想,就是你跟佛陀同一个觉悟。我们希望成就佛陀的功德,必须要跟佛陀站在同一个水平上,你必须要跟他有同样的觉悟,这个叫做因地。你希望种出苹果,请你先准备好苹果的种子,你不可能说一个木瓜的种子种出苹果出来,不可能!你因地时觉悟的是人天的道理,结果你变成成佛了,不可能!因果不符。你的用功只是一个助缘,因缘果报,第一个因地是最关键的,你所有的力量都是从这个因地发动出来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而心力是主导。
蕅益大师他讲《法华经》时,讲出一个总结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趋菩提。”说你所修的法到底要去哪里?诸法无性,那么谁主宰这些法呢?当然是尽随心转,你内心的觉悟。你自己的准备到什么程度,你的学习到什么程度,就带动你所有的资粮,到你相应的地方去了。所以你为了菩提而修一切法,这些资粮是往菩提的方向前进,当然它的速度的快慢,可能影响到你成就的时间,但起码你走到一个正确的跑道了。所以当你觉悟正确的时候,你走上一个正确的往生之道、成佛之道。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踏出第一步时,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第一个因地,就是你的觉悟是不是一个很圆满的觉悟,其它都可以慢慢来。为了这样的一个因缘,佛陀才出世,这就是佛陀出世的目的。佛陀讲很多法门都是其次,其实佛陀是想办法去启发你的觉性,你的觉悟,这是关键。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开出了通五时的原因。
我们看,佛陀为什么要把五时开展出一种融通,通前通后的情况。
我们先看第一段。
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 ,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
佛陀在世时,有一类众生叫做大机众生,比方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菩萨都不是今生才亲近佛陀,已曾供养十方诸佛,植众德本,经过多生多劫的善根启动,他们都已经跟佛陀同一个觉悟,同一个心性,只是资粮还不具足而已。
这个时候他遇到佛陀,他在佛陀身边,以他的大乘善根力,看到的佛陀,是正报卢舍那身,佛陀现出了千丈的无量功德庄严的卢舍那身;他看到佛陀的依报是是七宝庄严的华藏世界,而且是常住不灭,因为佛陀的报身是有始无终的。你不可能看到佛陀的报身入灭这件事。只有应化身会入灭,所以文殊菩萨他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八相成道,他一看到佛陀就是现卢舍那身,然后一直到结束为止从来就没有看到佛陀入灭。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华严是通于佛陀晚年,通前通后。也可以说,一切时为大根机的菩萨经常地宣说华严的思想,事事无碍,让那些菩萨不断地进步。
举一个例子。八十华严它在七处八会讲,最后一品叫《入法界品》,这一品讲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绝对不可能在三七日这么短的时间讲完,因为它的处所太多。
《入法界品》这个法界,我们解释一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开始修行时,你的生命就进入一个法界,当然你现在是一个因地的法界,但是这因地法界成熟以后,你未来就变成可以受用的果报的法界。你现在叫做修因,未来叫做成果。但是根据你现在的法界,就可以看出你未来是一个什么相貌了。
所以唐朝的清凉国师,他说,一个人拜八十八佛,持戒念佛,你进入一种法界。他把法界由浅入深分成四种法界:
第一种,叫做事法界。我们刚开始学佛是一种信仰,可能对佛法道理不懂,但是我们过去的善根启动一种信仰,唱唱炉香赞,做做义工,回去拜拜忏、持戒、念佛。但是我们内心还是心随境转,我们是用过去的攀缘心,攀缘外在的相状来积集资粮。就是说,你的心完全在有为的事相活动,完全没有内观的力量。就是你从来不知道把心带回家,根本不知道心中有个家,所以你完全跟着妄想走,但是你也积集资粮了,这叫事法界。当然这也注定了你是活在人天的善法当中。
第二种,理法界。这个人开始内观了,因为他开始学《金刚经》,学《楞严经》,开始内观真如。内观真如以后,他就用空观的智慧,离一切相。虽然他不能调伏消灭所有的妄想,但是他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所以他进入理法界了,他内心开始有少分的安住了,他从一念的清净心来修习一切善法,进入理观法界了。
第三种,理事无碍法界。他从一种空性的智慧离相,又从法华的思想得到启发,他开始发菩提心了,清净心跟菩提愿的结合,从空出假,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他不但是心中安住,而且他的法跟心产生了双向的交流,一心带动万行,万行又加强他的一心,他开始理观跟事修产生交流时,进步就很快了。因为他每一个修法,对他都是一种启发的增上的觉悟。《法华经》强调就是理事无碍法界。
第四种,事事无碍法界。最高的,按照华严的思想就是事事无碍法界,随拈一法,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他修布施的时候,就包括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持戒的时候,也具足了布施等所有的六度,所以它是一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不思议法界。
这四种法界,当然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涵盖前前,《华严经》就是事事无碍法界,佛陀为这种根熟的菩萨开显一真法界,就是随拈一法,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其实《华严经》的思想,在净土宗、在密宗应用非常广泛。你看净土宗,《弥陀要解》就常常有华严的思想,当然也有法华的思想。法华怎么说呢?《弥陀要解》说:第一个,因为无量光故,所以成就众生多善根。因为佛陀过去生的善根,所以佛号有无量光的功德,你的心一接触时,对你的善根有启发作用,当然,你必须要准备好。
第二个,因为无量寿故,所以你有多福德。你凭什么受持极乐世界的功德——七宝池、八功德水呢?你这一辈子什么事都没有做,只是在佛堂念佛,来生就能到净土去了,这因果怎么解释呢?极乐世界不是你创造的,是阿弥陀佛创造的,但是你却可以受用。那这样子是不是违背佛法的因缘观呢?没有,因为你有念佛。
诸位!一个准备好的人,他在操作佛号时,可以转他成自,因为他有这种觉悟的力量,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善根,转成自己的多善根;他把阿弥陀佛无量劫的福报,转成自己多福德,因为佛陀准备好了,你也准备好了,所以透过佛号做桥梁,你可以把佛陀的无量光,转成你的多善根;你可以把佛陀的无量寿,转成你的多福德,所以你有资格受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蕅益大师这样解释不可思议,这就是事事无碍。佛陀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能够放在一句佛号这就是无量为一;但是你能够把佛陀的佛号,转成你未来的功德,就是一为无量。所以蕅益大师解释《弥陀要解》说,净土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它处处有华严的思想,处处有法华的思想。
当然密宗也有。你看密宗,它观那个“赫利”是吧?它就一个种子字,但是它总持本尊的功德,你得要启动出来,要找到它的密码,你要有这样的一种觉悟,要不然你看到“赫利”就是一个字而已。
所以你看同样一句佛号,蕅益大师说,有些人听到佛号它只是一个音声;有些人听到佛号,就听到“糖果”,喔,这是消除罪障,增加快乐;有些人听到佛号那是进入佛法界,“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你准备到什么程度,佛陀就给你什么东西。当你准备好的时候,你生长在佛世,你看到的佛陀就是“演大教,说华严,尘剎海,现宝莲”,你看到都是华藏世界,看到都是千丈卢舍那身,看到佛陀是时时讲华严世界的一真法界。这是第一种最殊胜的根机,他已经准备好了。
我们再看第二种人。
复有一类小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毘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
有一种人他的根性已经成熟,就是定性了。从他学佛开始就是好乐阿含,欢喜思惟苦谛,把出离三界当作他学佛的唯一目标。所以这种人遇到佛陀时,他看到的是佛陀现出丈六的老比丘相,从佛陀成道以后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最后灭度的时候在白鹤林,就是娑罗树林,他一辈子只看到佛陀说《阿含经》、讲毘尼,就是戒律,讲《阿毘达磨论》。阿毘达磨叫做对法,就是正确的法门,就是对观四谛,对向涅槃。因地就是正确地观察四谛,果地就是正确地趋向偏空涅槃。
也就是说,三藏教是通前通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还在讲阿含十二、方等八。这个就错误了。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说大乘非佛说,这个值得我们同情,因为有些人他一辈子就看到佛陀现丈六比丘相,没看到佛陀讲过大乘法,他个人的理解就是这样子。就是说他亲近佛陀以后,一直到佛陀灭度,他从来没有看到佛陀跟他说一次的大乘法,一辈子听小乘法,不可思议。看有些人他一辈子看到佛陀千丈卢舍那身,有些人一辈子看到佛陀现丈六比丘身,这就是看你自己准备的程度了。佛陀可以为你做很多事,但是唯独不能改变你的善根。
我们看第三。
复有一类小机,宜闻弹斥褒叹,而生耻慕,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 局在十二年后、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罗尼经》,说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
那么有一类也是属于小根机的,他经过《阿含经》的这种调伏烦恼的“除粪”过程,他的粗重烦恼已经调伏了,但是还没能够回复心性,这个时候他已经适合来听一些方等的“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能够“耻小慕大”,这个时候佛陀当然不可能等待,就当下为他说方等法门,四教并谈,不可能局限在十二年后、仅八年当中。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方等时的《陀罗尼经》,说在《法华经》之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
其实净土宗的经论,在天台的判教也是方等时,为什么呢?因为净土它秀出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从显露义来看,我们看不出来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你说你读《阿弥陀经》,你会赞叹阿弥陀佛的广大功德,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然后所有的依正二报会归到一句佛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你会读出心力不可思议吗?你的一念心性有这种德能,并不明显。
当然,蕅益大师不可思议。他就开出了三力不可思议,心力、法力、佛力,但是从显露义来看,方等会上净土宗从显露义,它主要是要修皈依,从净土法门里面,我们看不出有内观的智慧,不明显。它偏重在外顺弥陀,就是你顺从弥陀就好,你只要相信弥陀的功德,然后顺入,你就能够得到弥陀的救拔。但是如果从秘密义,祖师的开显,它也有一种隐藏的要你必须“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就是佛陀准备好了,你也要准备好,才有办法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讲,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虽然是方等会上,但是它密诠圆教的思想,里面有心性的功德在里面。你凭什么转他成自?凭什么是继承大富长者的儿子?如果你跟佛陀没有交集,佛陀是一念清净心,你是打妄想的心,如果这两个心完全没有交集,你认为感应道交可能吗?这两个人完全走在不同的道上,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他们两个生命会有交集吗?
假设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佛陀的心是功德庄严,我们是颠倒妄想,你说这两个心怎么可能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凭什么?肯定是有交集。就是当我们把妄想拨开来时,我们看到本来面目;当佛陀把功德庄严拨开来时,他也是本来面目,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这感应道交是从自他不二安立的,外在的妄想不能去障碍心性的本质。
这就是为什么临终时要保持正念,临终时你的状态跟佛陀的心态要随顺。所以善导大师讲顺从,你不能够说临终时,佛陀安住心性,你打妄想,那你怎么顺从呢?你跟佛陀虽然是有很大的资粮,但起码两个人是同一条线,同一个跑道,同一个心性,你至少安住,至少是“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你临终时跟佛陀完全没有交集,你说这两个东西怎么感应道交?你说个道理我听听看。你打你的妄想,佛陀安住四十八愿,这两个怎么感应道交呢?你肯定是要不随妄转才行。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双方都要准备好,所以你自己的安住很重要。我们必须把佛心跟众生的心找到一个共同点,那两个人都站在共同点,才能够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自他不二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先撇开资粮力、撇开业力这一块,虽然我有生死业力,虽然佛陀有功德庄严,这个是外在的东西,我们先把外在的东西拨开来,资粮不会障碍你往生,业力不会障碍你往生,但是你起颠倒就没办法往生,因为心心不相印。
所以方等会上,佛陀的确把他的功德秀出来,让凡夫二乘产生广大的羡慕而信仰,但是从显露义没有明确地说明,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是应该安住的。
我们再往下看。
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
那么有一种三乘的修行者,声闻、缘觉、菩萨修行者,他必须要经历色心等世法,世间法就是凡夫有漏的苦集二谛,出世间法就是出世间的道灭这种清净的功德。世、出世法,杂染法、清净法,一一法会归大乘的空性,所以佛陀必须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就引证了“般若亦通前通后”。
这个般若法门很关键!我们活在妄想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心中累积太多影像。这个影像有两种来源:第一个错误的学习,第二个生命的经验。尤其是生命经验对我们影响太大。
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接触了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有些事情对你的刺激不大,所以就这样过了,它没有沾到你的心上。但是有些人事,对你产生极度的痛苦,有些人事对你产生极度的快乐,这两个东西问题就严重了,它给你印象深刻,使你挥之不去,这个影像就住在你的内心。那么累积久了以后,它就障碍你心性的开显。
所以几乎所有人把心带回家之前,都要把心中的影像清空,这个很关键!我认为一个人不知道空性,不可能了解心性,因为你心中的妄想,对你的刺激太严重。虽然没办法断除妄想,至少你要能够摆脱妄想,跟妄想脱钩,心性才会浮出来。
所以我们要悟入心性,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空法的学习是关键!而空性思想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这很关键!因为无所得,所以你无所求;因为无所求,所以你无所住;你无所住,你就生其心,它是有逻辑关系的。我们之所以会向外攀缘,你要把根本原因找出来,因为你认为向外攀缘对你有好处,你会得到东西,要不然为什么你要攀缘呢?为什么仁者心动呢?
但是这种错误对我们伤害很大。我们的生命从空性的角度,缘起性空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空性的理解,它从两个角度:
从因缘的开合,首先生命是怎么开始的?因为因缘的和合才有的,所以生命是没有开始,你有开始吗?没有!生命本来就无中生有,你从空性而来。你本来就有今生吗?你本来就有这个家庭吗?你本来就有这个身体吗?当然没有!那你为什么有呢?因缘和合,你过去的业成熟了,啪!现出来。
其次,生命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这个生命可以把它带到来生去吗?也不可能。你在哪里出生,你就必须把身体放在这里。你来地球受生,来娑婆世界受生,你所有的东西,就必须要放在娑婆世界,你就一念的心识离开而已,所以最后也没有结果。人生没有结果,就像做梦。你在做梦时你把它当真,醒过来时,你不可能把第一个梦境带到第二个梦境。
也就是说,人生是没有结果的,这个时候你的心就知道,向外攀缘对你毫无意义,反而因为向外攀缘没有安住心性,障碍你的前进,障碍你的进步,让你跟佛陀的距离拉远了,佛陀想救你都很困难。
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什么呢?般若的空性,虽然它本身不是一种向内的观照,它只是空掉外境,但是空性是悟入心性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所以般若法门是必修的。
透过般若的空性,把心性归零以后,你心中的影像慢慢地清除,你就可以真实地跟佛陀站在同一条线。
我们看下一段。
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其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闻。
那么另外一个根熟菩萨,如果说,他经过前面的阿含就可以直接悟入,或者还要经过方等再悟入,或者他直接接触空性以后,他已经可以成就善根了,所以佛陀就直接开权显实,把法门的权法开出一念心性,把佛陀一期的示现打开,显出法身的常住。那么这时,不可能等待四十年后才讲《法华经》,只是佛陀在讲《法华经》时,以神通力使令某些根未成熟者暂时不听闻,如此而已。
我们再往下看。
故智者大师云:法华约显露边,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且如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如是法者,岂非妙法?又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等,岂非亦是开迹显本耶?
蕅益大师引用智者大师的话说,《法华经》从显露义来说,不见在前,从文字的表面来看,我们不明显看出阿含、方等、般若要我们回光返照,开显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佛陀告诉我们修苦谛,修对治法门,修空性,佛陀前面并没有要我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但是从秘密义,从他里面的这种弦外之音来看,其实有这么一点道理在里面。
比方说《金刚经》。《金刚经》判教判作通教,般若时,但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有法华开权显实的味道。它告诉你,无所得故,无所求;无所求故,无所住;无所住故,你就脱离妄想,开显心性,就生其心。它这个空性转成心性,从秘密义有这么一点启发在里面。所以约秘密义,道理是通前通后。
举个例子。比方说在经典上说,“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这是《法华经》上说,说我过去在未讲《法华经》之前,就看到佛陀为菩萨授记。当然这个授记就是闻如是法,这个授记作佛就是妙法,佛陀直接开显众生的一念心性。
所有的宗教,佛教是最不可思议的。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宗教说,你最后修行的结果,会跟教主一模一样的!授记作佛,说你最后跟我一样。因为在所有的教派里面,都没有内观真如这个概念,都是用一种外缘的心识去修皈依,没有说内观真如外顺弥陀,没有这种概念。没有内观真如这个概念,少了这个动作,所以所有人变成是教主的子民。只有佛教“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这个是佛教不共的传承,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举一个例子。如《梵网经》上说,我今来娑婆世界已经八千次了,这个是迹门。但是本门呢,坐金刚华光王座,我的本门法身报身如如不动,现千丈的卢舍那身,坐金刚华光王座,这个也是开迹显本。因为《梵网经》是判作华严时,所以佛陀在第一时,从秘密义也有《法华经》的思想,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最后总结。
复有众生,应见涅槃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且大般涅槃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最后复有众生,这个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这个人他看到佛陀长久住世,他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念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