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托付

行者不忍看到玄奘逐渐失去生机,他扭头看向宫外。

就在这一刻,他的眼中金芒一闪。

“他来了。”

行者终于知道,心中那种玄妙的感觉是从哪来的了。

是的,他的确是在等一位客人。

他与玄奘法师一样,都在等这位客人。

已经等了好久了。

行者甚至怀疑,若不是心中想见这位客人,玄奘法师能否坚持到现在。

法师体内的精元,早已油尽灯枯,纯是靠着一股执念在支撑。

莽莽的群山间,黑色的龙子如火焰般从地平线跃出。

一切的景物在龙子面前,变得模糊,化作激烈的残影向后飞掠。

苏大为跨在龙子背上,忽然有一种奇妙的感应。

他一抬头,目光穿过数十里的空间,与视线尽头玉华宫中某位存在,碰撞在一起。

苏大为猛地一拉龙子的缰绳。

身下的龙马猛地人立起来,双蹄在空中踏动,发出震耳欲聋的嘶吼声。

声如雷霆,远远传递。

苏大为一拍龙子,人与马化作一道黑色的闪电,沿着山脊踏着枯黄的落叶,飞速而上。

已是初冬,幸还山间还没落雪。

山道还算容易行走。

片刻之后,苏大为已经来到玉华宫前。

早有沙弥守在门口,向苏大为合什行礼:“请问是苏大为,苏施主吗?”

“正是。”

苏大为翻身跃下。

沙弥道:“法师和行者师兄都在殿中等候,请随我来。”

苏大为轻拍了下龙子的马背,在它耳旁道:“我去见见故人,你就在附近等我。”

龙子通灵,甩了甩脖颈上的鬃毛,冲苏大为点点头,轻嘶一声。

转身自顾自去了。

苏大为跟着沙弥跨入玉华宫。

宫殿壮丽恢弘,然而苏大为却无心去欣赏。

心中隐隐感觉到一丝沉重。

玄奘法师身体真的不成了吗?

虽然知道许多事都是命中注定的,但一个自己熟悉的师长,历史中赫赫有名的一代高僧,眼看着一步步远去。

心里头,竟生出万般怅然与痛惜。

当年在长安里,无数个日夜到玄奘法师坐前,听他讲经,得他指点,领悟到许多道理。

也使他在异人的修行中,进境一日千里。

也正是玄奘法师,令他明白,修行一途,不光是身体的锤炼,更重心灵修为。

要想“悟”,须得守住心猿与意马。

心中念头纷乱,各种回忆与杂念,纷沓而至。

一时间,稳定的心境都有些动摇。

苏大为立时察觉,忙深吸了口气,将这些杂念压下。

跟着沙弥行走,不知不觉已穿过前殿。

很快来到中间一座大殿。

但见院中干净整洁。

许多静默的僧人席地而坐。

院内摆置着许多木架,上面堆满着无数经文。

那些僧人或研读,或校对。

在帮玄奘一起做着译经工作。

译经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庞大的僧团相助。

见到沙弥带着陌生人来,院中僧人也无人抬头,都在忙着手里的工作。

苏大为一眼看到,在殿门旁,立着一个熟悉的人影。

他加快脚步,越过沙弥,来到行者面前:“行者师兄,法师他?”

“在里面,法师在等你。”

行者喉头微微蠕动,侧身让开。

苏大为匆匆扫了行者一眼,只觉得行者的神情有些怪异。

与往日不同。

但是具体哪里不同,一时又说不出来。

踏入殿中,首先是觉得眼前光线微微一黯。

鼻中隐隐嗅到一种檀香味。

随即看到倚着照壁,在蒲团上盘膝而坐的玄奘法师。

苏大为看到玄奘时,恰好对方的也张开双眼,与之对视。

“法师,我回来了。”

苏大为心中微震,快步上去,单膝跪在玄奘身前。

“你回来了,甚好。”

玄奘的面上,无喜无辈。

声音略有些沙哑。

主动伸手握住苏大为的手:“地上凉,你且起来。”

苏大为心里又是一惊。

玄奘的手,瘦骨嶙峋,简直就是皮包着骨。

而且这干瘪而苍老的手,触之冰凉,仿佛没有一丝血气。

“行者师兄,法师的手怎么这般冷?法师还盘坐地上,这……”

“毋须担心。”

玄奘手上微微用力,想将苏大为拉起。

但他连坐着都吃力了,这拉的力气,甚至不如孩童。

苏大为不敢与之相抗,忙随着站起。

“法师,地上寒冷,我帮你换个暖和的地方可好?”

“不必……”400

行者在这时,忍不住开口:“法师已经数日水米未进了。”

“法师,这如何使得?不吃东西可不成。”

苏大为急道。

他身为异人四品,如今的饭量只大不小。

就算以他年轻力壮,如果数日不吃,也会极度虚弱下去。

更何况以玄奘的年纪和身体。

别说病痛,这么饿几天,哪还有命在。

“贫僧不饿。”

玄奘坚决的摇头道:“阿弥,你来了,很好,就陪我坐一会。”

苏大为心中那种不安感越来越强烈。

他有些着急的回头看了一眼行者,却见行者眼带雾气,微微摇头。

心知不可劝。

只能心中叹息一声,回头看向玄奘。

听说高僧大德,在生命走到尽头时,都会有感应,有异象。

玄奘法师喝令怕是,已经知道自己涅盘之日。

“阿弥,不必多想,金刚经世尊说颂曰,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玄奘法师说的,乃是他翻译的《能断金刚经》。

《金刚经》有多个译版,以鸠摩罗什版最为朗朗上口,皆因鸠摩罗什既通汉文,又有极高的音律造诣,翻译以意为先,以节奏易上口,易记颂为要。

玄奘法师却是坚持直译。

就是完全按天竺佛经原旨,不改其音意,以求将佛经原貌示人。

苏大为略一沉吟,拖来一个蒲团,在玄奘法师面前,依样盘膝坐下。

低头道:“愿听法师教诲。”

“自从显庆五年,来到玉华宫,我始译《大般若经》。

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精简,贫僧坚持不删一字。

至龙朔今年,终于译完这部多达六百卷的长经巨著。”

玄奘微微喘息了一口气道:“译完这部,贫僧已感心力枯竭,虽还有诺干经文未及译,但此后还有门徒继续把译经之事继承下去,贫僧在此事,已无遗憾。”

“法师……”

“我虽精修佛法,但身体已经枯朽,近来已经感觉涅盘之日近,对于弘扬佛法之事,贫僧已无愧于佛,唯有一件……”

“法师请说。”

苏大为心中惊讶,不知除了译经外,还有何事能让玄奘念念不忘。

“贞观三年秋,有来自秦州的僧侣孝达在长安学涅槃经,学成返乡,我与孝达一起去秦州,在秦州停留一夜后,又与人结伴去了兰州,再转凉州。

当时大唐与突厥交战,边关封锁,但我心中求佛法心切,仍偷偷出关。

尽量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至高昌国。

在那里,我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

麴文泰希望我留下,承诺举国都会听我教诲,并说如果不从,便遣我回大唐。

但我当时答说,西行之心只可日日坚强,岂使中途而止。

并以绝食明志。

最终,麴文泰被打动,不但没有为难,还以举国之力,助我西行。

贫僧至今记得,麴文泰赠我四沙弥,以充给侍。

制法服三十具。

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等,并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我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

并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

事情已过去三十余年了,但玄奘说起这些事,仍字字清晰,如在昨日。

苏大为也不由为之动容。

高昌国小,这些金银物事,按高昌国力,恐怕也是多力的积蓄。

那麴文泰居然舍得拿出来,全都奉送给玄奘法师。

“此外,麴文泰给西行沿路二十四国国王,都写了国书,每书附大绫一匹为信。”

苏大为心中默默算着。

大绫比普通的绫贵重,二十四匹至少得有一万银钱。

“为了寻求西突厥叶护可汗相助,麴文泰又献绫绡五百匹,果味两车。”

苏大为听到这里,一时无言。

这位麴文泰,当真是有当世孟尝的风骨。

一下子把国家数十年积蓄都送了出去,而且为玄奘法师考虑如此周全。

让人除了感动,又复何言?

“法师,我听说高昌……”

“是啊,贫僧在天竺学成归来,按与麴文泰的约定,要留在高昌替他传法三年,可是等贫僧原路返回的时候,才知道……高昌已经不在了。”

苏大为知道,高昌国,在贞观十四年,为大唐所灭。

玄奘法师从天竺归大唐时,本来可以走海路,并且有两个崇佛国家愿意倾囊相助。

若是走海路,将免去许多旅途劳苦。

但玄奘法师牢记与高昌王麴文泰十几年前的约定,绕行上万里,重履险地,只为去高昌国说法三年。

但是等他到达,才知道,世上已无高昌。

原处只有大唐的高昌县。

后来又变成大唐安西都护府。

至于高昌国王麴文泰,没人知道他的确切下落。

只知道是俘回了大唐,又迁往别处安置。

几经碾转,下落已不可查。

玄奘法师一向平静如古井的面上,竟露出一丝苦涩。

“贫僧此生,言出必行,只有这一件事,无法实现承诺,引为憾事。”

“法师,一切因缘际会,无常非常,法师何必执着。”

“执与非执,空与非空,又哪里能说得那么清楚。”

玄奘双手合什道:“我辈学佛,所谓者何,无非心所安处,此念即起,若刻意去当它为空,便又落入执中。

阿弥,贫僧有一事相托。”

“法师请说。”

玄奘法师是苏大为最为敬仰的师长,也是大唐佛法的引路人。

苏大为心中,愿为玄奘做点什么。

看着此时老迈,力不能支的玄奘,心里总觉得堵得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