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兵家~尉圣——尉缭

尉缭,不知姓,名缭,魏国大梁(今开封尉氏县)人,战国兵家人物。

尉缭是秦始皇手下非常重要的谋士,他得结局是怎么样的?

尉缭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属于兵家,拥有不凡的军事才能。尉缭曾经在魏国没有被重用,后来到了秦国,被秦王嬴政看重,做了秦国的国尉,辅佐秦王统一六国。尉缭流传下来的《尉缭子》这部兵书被后世的兵家所尊崇。

公元前237年,尉缭来到了秦国,向秦王提出了自己的计策。他先对秦国与各诸侯国的局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对于强盛的秦国,其他国家就是秦国下面郡县的君主。然后,尉缭道明了秦王的担忧,如果其他诸侯国采用“合纵”策略,秦国就会像智伯、闵王、夫差那样覆亡。

这番游说一针见血地戳中了秦王嬴政的心事,他觉得尉缭就是自己一直想要求得的人才,就采纳了尉缭的话。秦王给了尉缭与自己衣食相同的待遇,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不过史书上没有记录尉缭之死的详细信息,估计是在秦国统一后退隐了。

尉缭是秦国出色的军事家,为秦国消灭各个诸侯国提供了有利的策略,促进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尉缭还留下了一部名为《尉缭子》的军事书籍,其中的军事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尉缭是个比较明智的人,当他可以从秦王嬴政的面相上看出了他的为人,秦王频繁地献殷勤,穿衣吃饭都与自己等同,这显然已经超越了古代礼制规定的群臣之道,不得不让尉缭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一个求才的君王再怎么礼贤下士,也都在礼的范围内,要不然就是心怀不轨,显得虚伪。尉缭看出秦王这么谦卑只是想利用自己,只要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必定会被杀害。

尉缭是战国史上重要的军事理论家,为秦国献计消灭其他国家,可以说他对秦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尉缭的《尉缭子》一书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也是后来兵家学习的兵书之一。尉缭的结局没有被记录到史书上,也只能是一个谜了。

有一个叫做尉缭的军事家,其实是很有才华的,但是并没有人知道这个人的大名,只不过在查阅史书的时候可以偶尔的看见这样一个人物的名字闪现出来。这是因为他只在背后出了很多的对策,而且非常有才华,但是明面上并没有真正的出来,当时他提出的几个建议,也大大的帮助了秦国这个国家继续的扩张。

第一个最有力的政策就是主张军事外交两方面一起进行,因为他们国家本来最开始的计划就是利用军事的力量主动的去攻击其他的国家,但是,他却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个历史的教训,当时的晋国其实是非常的强大的,但是后来却分裂成了三个国家,而且这三个国家最开始在这个晋国的部落当中也不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但是最强大的那一支力量,由于过于的狂妄,而且没有积极的防备剩下的三支部落的首领,于是剩下的三只部落的首领就积极的团结在一起,集体的灭了最强大的那一支部落的军事力量。

这样的计策是非常聪明的,只要团结在一起,其实就能够把非常弱的军事力量重叠到一种很强大的地步,所以这位叫做未来的军事家,非常的担心其他的这个国家团结在一起,因为一旦这些人集中在一起的军事力量其实是非常的恐怖的,毕竟在嬴政的曾祖父的时期就有一次,其他的几个国家团结在一起,而且把秦国的军队打得非常凄惨的一个势力,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些人能够集体的分裂。

所以他就让当时的嬴政主动的去和远处的几个国家互相交好,如果在攻打左边的一个国家的时候,就和右边的几个国家的君王在一起会怎么吃饭,让他们不要掺和这些事情,而且主动的在几个国家之间不停的散布谣言,让他们互相的防备也就团结不到一起了,这样的方法果然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而且他还想到了一个更加奸诈的方法,竟然使用了金钱的力量,于是这位嬴政不仅仅在表面上采取了一些军事的力量,还有一些政治上的对策,而且还不停的花钱去贿赂其他国家的一些大臣。

有的人性格就非常的贪婪,比如说齐国的国君有一个舅舅,就是因为非常贪玩,将自己的国家出卖了,所以金钱的力量其实还是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的,于是他们就这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攻略,表面上使用军事的计策,但是在打不过的时候就主动的和其他几个国家进行和解,如果还是没有办法能够打败其他的国家,他们就是用了另一个计策,竟然用金钱买通其他国家的大臣们,非常的奸诈,但是很有用。

这样聪明的对策也让当朝的君王也就是嬴政非常的开心,所以他对待这个人很好,身为一个国家的君王,他无论穿什么衣服也都给这个人穿同样的衣服,如果他吃上什么美食或者一些好吃的东西了,也都会把这些东西带给这个人,所以大家都觉得非常的羡慕他,但是他却觉得非常的不安,甚至有一次还偷偷的逃走了,但是又被嬴政给请了回来,不过嬴政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反而对他更好了。

国尉缭负责什么?当帅。

秦国将军虽然不少,但是他们都是将才,不是帅才,没有成熟的军事理论。

李斯等文臣,搞内政还行,军事上顶多也是门外汉,秦王政是最后拍板的人,是控制内政军事全局的人。

身边就是少了一个军事大家,来指导秦国的虎狼之师。

这个军事大家,必须非常了解内政与军事之间的关系,有丰富的军事理论,有超强的远见卓识,能为秦王政提供有说服力的建议。

尉缭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入了秦国。

据说尉缭刚入秦的时候,蒙恬见了他毕恭毕敬,亲自为他牵马。

尉缭向秦王政建言:“以如今秦军的强大,诸侯国君其实就是管辖郡县的臣子,然而,当这些臣子暗中联手,突然袭击秦国的时候,这就非常危险了。这就像当年韩、赵、魏三家都比晋国的智伯弱,但是三家暗中结盟,采取突击的方式,最终消灭了智伯,瓜分了富庶的晋国。而历史上的吴王夫差、齐湣王都是以这种方式灭亡的。根据这一情况,希望大王不要吝啬钱财,动用重金贿赂六国权臣,打乱他们‘合纵’的计划。这样至多花费30万金,却可以尽得天下诸侯的土地和人口。”

秦王政听到这番话觉得他简直说到了自己心坎里去了,此人有大才。

从电视剧上看,秦王政冲动命桓崎攻赵,尉缭是再三劝阻的。

桓崎兵败李牧后,秦王政陷入深深的沉思,知道急着统一是不行,后悔没听尉缭的话。

用重金离间六国的计策,实际上是“远交近攻”策略的一种补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济战。

尉缭留下了一本名叫《尉缭子》的书,这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

在《尉缭子》一书中,他对秦军的军阶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并且提出了由伍长到大将逐渐训练的军事训练思路。这样让秦军保持了很高的战斗力。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法治建设成就最高的国家,对军事法规的建设十分重视。这种建设军队的法律法规为秦军最终能够西出函谷关,最终横扫六国提供了非常好的制度上的保障,对秦国的军事实践也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除了具体的军队规划,尉缭还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军事思想,比如,“兵胜于朝廷”的思想,就是秦王政取得军事胜利的根本条件。

里面讲到,在战争的过程中,要“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要实行正确的占领政策,使当地的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在战争选择的时机上,要利用敌国内部君王无道、上下离心的时机等等。

与吕不韦一样,古人能留下一书,足以万世流芳,虽然《尉缭子》的书,名声不如《吕氏春秋》大。

但术业有专攻,后人在编纂《武经七书》时,将《尉缭子》和《孙子》等一起并列为最重要的兵书,成为重要的军事教材。

尉缭从未穿带甲出征,但是综观秦军后来的种种对外政策,无一不是尉缭的军事思想的具体展现,可以说蒙氏,王氏的每一场胜利都有尉缭的一份功劳。所以尉缭为秦国第一军事思想家,是名副其实的。

尉缭是魏国人,是战国时期的兵家代表人物。他主要活动在秦王嬴政时期,魏国派他去秦国游说,结果是一去不回了,被嬴政任命为了国尉,成为了秦国的大臣。

那么尉缭为什么会留在了秦国呢?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尉缭是战国的兵家代表人物,因此他是很懂军事的。他编写的《尉缭子》受到历代帝王和军事家的重视。秦国当时的将领也不少,那么嬴政是看上了尉缭哪方面的优势呢?

秦国虽然不缺将领,但是缺少军事理论家去指挥作战,没有把握全局,制定军事计划的人。这样尉缭的到来,可以填补秦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所以秦始皇重用他也是考虑到他有军事理论方面的才华,尉缭的军事才华吸引了秦始皇的注意。

尉缭到秦国是准备去游说秦国,却向嬴政献了一计。尉缭建议嬴政去贿赂各诸侯国的权臣,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就能实现嬴政统一六国的愿望。

这正是嬴政想要的结果,因此嬴政认为尉缭不是一般人,而秦国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嬴政为了能让尉缭留在秦国,对尉缭是非常的恩宠,给尉缭很多高规格的生活用品,而且对他是非常的恭敬。

尉缭就是因为献了这一计,使得嬴政决定要重用他,因为尉缭对秦国统一中原有决定性的作用。

尉缭到秦国游说,结果意外被嬴政看中,要重用他。可是尉缭认为嬴政性格刚烈,不能容忍被人冒犯,对敌人毫不手软,缺乏仁德。

因此尉缭多次拒绝嬴政的求教,并逃离秦国。这使得嬴政非常愤怒,要杀尉缭。这时李斯为尉缭求情了,他向嬴政提议,让他追回尉缭,并建议嬴政授予尉缭国尉的官职。

在李斯的劝说下,尉缭最后答应帮助秦国,成为了秦国的大臣。李斯的建议既帮了秦国,也帮了尉缭。

尉缭能被嬴政重用,以上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才行,否则尉缭是不可能被嬴政重用。

尉缭不懂军事,嬴政也不会在意有这么一个人;如果尉缭不献计嬴政,那么嬴政也不会想到重用他;李斯如果不阻止嬴政杀尉缭,那么尉缭就会被嬴政杀了,尉缭被重用的事也就没有了。

所以尉缭能够在秦国为官,既要感谢李斯,也要感谢他自己,再加上时机的出现,那么尉缭被重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为秦国没有像尉缭这样的军事理论家,所以他才被嬴政重用。如果秦国有一个像尉缭这样的人,嬴政也不会那么重视他了。

尉缭一到秦国,就向秦王献上一计,他说:“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智伯(春秋晋国的权臣,后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攻灭)、夫差(春秋末吴王,后为越王勾践所杀)、闵王(战国齐王,后因燕、赵、魏、秦等联合破齐而亡)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一番话正好说到秦王最担心的问题上,秦王觉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寻求的人,于是对他言听计从。不仅如此,为了显示恩宠,秦王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

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赏识之初曾经认定秦王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秦王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秦王为他安排的住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尉缭这段话也是历史上关于秦始皇面容的最早记录),相传“曾与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尉缭刚入秦时,与后来的秦国将军蒙恬偶遇,蒙恬为之亲自牵马,请回府中。蒙恬曾请尉缭继续著书,尉缭断然回绝,并打算离开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秦始皇嬴政多次求教,尉缭多次拒绝,后来出走。秦王大怒,本欲杀之,但在当时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让李斯将其追回,并在李斯的建议下授以国尉之职。最后终于得到尉缭的首肯,愿意扶助秦国,入朝为臣。

当时的情况是以秦国的力量去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事不成问题的,但是六国如果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将会非常的危险,所以摆在秦王面前有一个刺手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让六国不再“合纵”,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当时秦王身边有很多著名的将军,猛将成群,而真正懂得军事理论的军事家,却一个也没有,靠谁去指挥这些只会打仗的猛将呢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这是秦王当时非常关心的问题,自己虽然出生于王室,善于心计,但是自己缺乏带兵的经验,李斯他们虽然主意很多,但是真要上了战场,一个都没有用。

尉缭博学多才,富有谋略,是当时杰出的兵家代表,后来到秦国去游历,到达秦国的时候便遇到了秦国的大将蒙恬,蒙恬发现尉缭对军事战争的指挥能力非常的强,想邀请他跟自己交流一下,但是尉缭还想继续去别地云游,蒙恬的再三挽留之下才同意留在秦国,嬴政知道蒙恬的住处来了一个军事造诣很高的人,赶忙来到他的住处跟尉缭交流。

嬴政走了以后,尉缭跟身边的人去评价秦王的面相说到,我今天看见了秦王,他的眼睛狭长犹如蜂鸟,鼻子又高又坚,就好比老鹰的鼻子,手臂犹如鸟的翅膀一般,他的说话跟野狼一样,他缺乏仁心,是一个有狼子野心的人,今天我的身份很低下,他过来请教,只不过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罢了,假如有一天他真正的统一全国,那么天下的所有老百姓都会成为他的俘虏,这样的人我最好还是不要待在他的身边为好,后来嬴政每一次都到蒙恬府中向尉缭请教,但是尉缭一直以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为由,拒绝秦始皇,反复多次以后,秦始皇开始生气,最后尉缭选择逃跑,结果被秦王派人捉了回来,还封他为国尉,尉缭无奈只好替秦王政打工,当一个打工仔。

为什么当时的秦始皇要去重用一个屡次拒绝自己的人呢而且这个人在背后还说自己的面相,说自己是一个没有仁爱的人,如果留在他的身边,时刻都充满危险。因为在当时秦始皇身边没有一个善于军事指挥方面的谋士,而且这个人一下子看破了自己的内心,他认为这个人如果留下来在自己的身边,会为自己统一六国做出巨大贡献,所以他无论怎么拒绝自己,但是秦始皇为了达到目的都会委曲求全的去请他、重用他。

但是最终看穿了嬴政本性的尉缭,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还留在秦国吗他的结局是如何呢史料之后就没有了关于他的记载,但是秦国最后的灭亡是因为嬴政的暴政,没有对百姓有仁德之心,这一点尉缭早早就已经看破了。

尉缭有书《尉缭子》,于1972年发现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从这本书的出现开始,才证明了存世的古派《尉缭子》不是伪书,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版书籍,作者能够肯定是尉缭,但却不能肯定是哪一个尉缭,因为从历史看,尉缭的身份存在争议,有的认为是魏惠王时期的隐士尉缭,有的认为是秦国的国尉尉缭,这两人都有什么区别呢

魏国的隐士尉缭记载非常的少,既然是隐士,历史中对其记录也不会太多,只是明代刘寅根据《史记》的对照推断过,在魏惠王时期的公元前334年,当时的邹衍、淳于髡、孟轲等人到大梁见梁惠王(魏惠王),尉缭也在,也就是说,公元前334年,尉缭至少应该是一个成年人!只不过当是的魏国没有尉缭的用武之地,以至于在魏国尉缭的名声不显,也没有太多的历史记载。

另外一个尉缭的身份,就较为详实,秦国的国尉尉缭,记载中显示为魏国的大梁人,公元前237年来到秦国,此次的秦国一勇当先,六国哪一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曾经强大的楚国这个时候也不敢轻易得罪秦国,但是秦国这时候的执掌人嬴政还是担心六国重复以前的老路——合纵攻秦!每一次六国合纵的时候就是秦国大难关的时候,张仪时期曾经破过合纵,范睢破过合纵,当然也有合纵成功的,所以嬴政希望不再有合纵出现。

这个时候关键人物尉缭登场了,认为秦国已经非常强大,但是一味的打仗只会引来六国的再次联合,所以采用了分化、贿赂等手段来断开六国的连接,然后各个击破,实行真正的大国灭国战。当时的秦国云集了王翦、王贲、蒙武、李信、内史腾等诸多战将,秦王嬴政政治手腕也非常老道,唯独缺乏战略人才,尉缭却恰好就是这样一位人才,所以尉缭一到了秦国就受到了重用,秦王嬴政采取了尉缭的诸多策略,首先将韩国吞并,然后又将其他五个大国逐渐吞并,成就了统一的秦王朝。

这两个不同经历的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时间,从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237年,时间跨度太大,让人不敢想象两人是同一人。而相同的地方就是两个人都深受李悝、吴起变法的影响,而《尉缭子》一书中也有较多的法家思想在里面,两人的思维方式大致一样,而所谓的时间偏差很有可能是因为在记载的时候出现的时间不对等,因为春秋战国的诸侯历史有很多不同的记事方式,这些不同的记事方式导致了时间的偏差,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有统一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秦国设三公九卿制度,其中的国蔚就是掌管全国兵事的,用后代的话说就是国防部部长,按理说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国防部部长尉缭,应该在史书中大书特书的,但是这一位在史书上的记载却很少。

王立群先生在《秦始皇》一文里提到了军事家尉缭,并且,称赞他:战略思想很先进,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同时,诱使曾经的军事强国——赵国自毁长城。

这里,“尉“是官职国尉,是统领秦国军事的最高领导人,“缭“是他的名字。魏国大梁(今开封尉氏县)人。不知姓,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尉缭子》时又称“尉缭子“,为鬼谷子弟子。当然他究竟是不是鬼谷子徒弟谁也不好说。

《汉书·艺文志》杂家类《尉缭》下著录为“六国时”人,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称“缭为商君学”。《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为“梁惠王时人”,以后各家书目大多沿袭上述说法,但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未详何人书”,宋施子美《七书讲义》则说是“齐人”,明茅元仪《武备志》又说是“魏人”、“鬼谷高弟”。

总而言之,杂七杂八,谁都说不清,但是我们大致可以判断的就是他在秦王政十年的时候进入秦国游说,开始了他作为秦国国防部长的历程。

当然其实历史上存在两个尉缭,一个是魏惠王时期的隐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时期的国尉缭。因同在战国,容易混淆。今天我们将秦国的国尉缭。

他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来到秦国的,此时秦王政已亲秉朝纲,国内形势稳定,秦王正准备全力以赴开展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以秦国之力,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六国要是联合起来共同对秦,情况就难料了。

所以摆在秦王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能使六国不再“合纵”,让秦军以千钧之势,迅速制服六国,统一天下,避免过多的纠缠,以免消耗国力。离间东方国家,虽然是秦国的传统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从事着这项工作,但是采用什么方法更为有利,则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另外,时秦国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战将如云,猛将成群,而真正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家却没有。靠谁去指挥这些只善拼杀的战将呢?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这是秦王非常关心的问题。

国尉缭就这么应时而出了。

他先对秦国与各诸侯国的局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对于强盛的秦国,其他国家就是秦国下面郡县的君主。然后,尉缭道明了秦王的担忧,如果其他诸侯国采用“合纵“策略,秦国就会像智伯、闵王、夫差那样覆亡。

又有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赏识之初曾经认定嬴政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于是就想逃跑。

秦始皇嬴政多次求教,尉缭多次拒绝,后来出走。秦王大怒,本欲杀之,但在当时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让李斯将其追回,并在李斯的建议下授以国尉之职。最后终于得到尉缭的首肯,愿意扶助秦国,入朝为臣。

最终在国尉缭的统筹策划之下,秦国步步为营统一天下,虽然历史没有详细记载他究竟是怎么做的,但是我们大致可以判断,作为秦国国防部部长,他和秦王政李斯王翦等人一同制定统一计划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