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救了位落难大小姐

……

数日之后。

只说长宁卫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少混乱的局面。

王守哲每隔一两天,都会收到王守义发来的信件,给他讲述长宁卫中发生的事情。城卫府已与两个天人世家,以及包括长宁徐氏在内的几个顶级灵台世家,以及钱氏商行等势力达成了协议,开始在城内开仓赈灾。

不过卫城内人口众多,是个十多万人口的大城,每天耗费的粮食都是天文数字。

有几伙胆大包天的商人,竟然联手囤积居奇,将粮食以五六倍的价格,暗中对城内百姓售卖。结果被城卫府抓了个正着,非但被斩首示众,想办法囤积的粮食也被城卫府没收充公。

更有小道谣言,因为这一次的灾情扩散到了陇左郡外。因此短时间内,郡外的粮食很难调度过来压制住粮荒,以至于偌大郡城之中,也产生了粮荒。

相传陇左州郡城,是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此城出现粮荒,必然是件天大的事情。也是由此可见,陇左郡的整体局势已经糜烂到了何种程度。

如今谣言和风声四起,有说紫府学宫在外面筹措不到粮食。也有说,郡城下令向麾下城卫收缴粮食,以保障郡城的粮食供应。

最大的谣言,竟然还说到【昌隆帝】寿元将近,大乾帝国要完了,此次虫灾正是征兆。让王守哲一头冷汗,果然是时局一乱,什么牛鬼蛇神都会跑出来。

不过胆敢说昌隆帝快挂了的,已经迅速被城卫府揪了出来,挂在城门上凌迟处死了。

王守义的信件中,也只敢隐晦地表达了一番,王守哲还是听送信家将偷偷摸摸说起。

总之一个字。

乱!

而平安王氏处在这乱局之中,也只能表面上老老实实。该收税收税,该纳粮纳粮,一担都不少镇守府的。事实上,就算王氏想少纳一担粮,都是做不到。

哪怕三伯王定族在镇守府中担任副镇守使,在这种节骨眼儿上,也绝对不敢有任何徇私之心。只因城卫府中,早就派人下来督促纳粮进程,此时此刻谁敢徇私?

此番夏税,王氏纳粮数目不少。

一担一担的粮食撞上马车,运到了定蒲渡口,由城卫府使者监督下,镇守府的人一一过秤,最终装上了粮船。

三大农庄加起来,在册总计有7650亩良田,每亩田以4税制收,单季共计需要纳田税3060担麦子。好在这一次总收成不错,除开蜜虫泛滥这个问题,今年实际上是个前期雨水丰沛,中后期阳光不错的一季,十分有利于小麦灌浆成熟。

因此,三大农庄加起来的小麦收成总产量,实际达到了两万六千多担,平均一亩产量约三担半的样子,勉强算是丰收了。

刨开夏税,之前投入的【灭虫散税】,种子耕牛摊销,佃农分成外,额外还剩下一万四五千担的纯收益。当然,粮食实际上比这个数字更多不少。

因为之前灭虫散等支出,之前都是用乾金支付的,而后续也不会再去买那劳什子灭虫散了。这还仅仅是一季的收入。

顺便说一句,四老太爷先前被忽悠囤下的一批灭虫散。也在之前趁着高价时,以三倍价格卖掉了,狠狠地赚了一笔。

这让四老太爷王宵志得意不已,逢人就吹嘘,他凭着卓绝的眼光,为家族赚了一笔“大钱”,立下了大功劳。

除了自家农庄麦田的夏税,农庄内的其余产业纳税,都是在年前纳。而且因为并非生产的粮食作物,因此不需要用粮食去认缴。

此外,便是王氏势力范围内的辖地代收税了。

因为王氏势力范围小,辖地内平民在册良田仅为一万六千亩,这些都是执行的五税制,但是王氏顾念到辖地内的自耕农,虽然比外界损失少,却也受损也很大。

因此决定只收四税粮,属于世家那一税,用大铜角子抵扣便行。此番,王氏辛辛苦苦代收了6400担粮食,全部装车运到了定蒲渡口,然后由大船一艘一艘运走。

王守哲在家将的守护下,站在忙忙碌碌,热火朝天的定蒲渡口处,也是不由感慨万千。这年头,玄武世家和自由民辛辛苦苦种田,其中的收益还真是远远比不上抽税。

这些粮食,估计会如谣言一般,一部分运到卫城去,一部分估计会去“救济”更高层次的州郡人。要知道,那边的人生活条件远远好过平安镇的人。

说起来,也算是一种讽刺。

更何况,如此一船一船的粮食运走,会让本就缺粮的平安镇雪上加霜。尤其是很多将积蓄,都投资在购买农田,或是耗费巨资送子嗣去读书,再或是刚刚经历过婚丧嫁娶等耗费巨大的自耕农家庭,这一次的危机会格外难过。

自耕农家庭条件理论上都不差,但是他们的消费水准也比佃农要高许多,油盐酱醋,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成本也会更高。

而且大部分自耕农,略微有点积蓄都会想办法扩充田地,打造屋舍,培养子嗣读书,学艺等。很消耗金钱,多数都没有太多存款。

正常光景都没问题,岂料这一次虫灾来得如此凶猛和突然。

不过,即便如此。

除了少部分自耕农外,大部分自耕农想办法熬一熬,熬到下一季粮食产出,就算熬出头了。但是这其中,架不住有人作妖。

每逢天灾人祸,总会有一些贪心不足的权贵。借此机会大搞兼并,吞噬民脂民膏壮大自身。

王守哲远远地看了一眼,刘氏与赵氏那源源不断前来纳税的车队,眼睛都微微眯了起来。先前还只是以刘氏赵氏两个豺狼家族的作风,以及传出的一些风声,来估测他们的行动。

但是随着情报工作的展开,一些确凿的情报逐渐传到王守哲面前。他几乎已经可以确定,对方的确会有大动作。

……

平安刘氏。

刘氏主宅正厅之中,刘氏家主刘胜业,正在听几波族人禀报事件,其中也包括了年轻一代比较优秀的刘永州。

他的眉头皱起:“长宁孙氏怎么搞的,明明答应借我们一万五千担麦子,秋收后咱们还三万担稻米,现在为何不兑现了?这一来一去,凭空赚一倍也不满足吗?

“长宁孙氏说,他们都是抢购灭虫散,才勉强保住了些许产量。”一位五十多岁的族人回道,“他们说孙氏的损失太大了。”

“那需要多少?”刘胜业脸色有些阴霾,这一次刘氏损失太大太大了,若不能找补回来,太损元气。

那族人脸色也很难看:“孙氏说不要我们加倍还粮,还说炒作粮价是犯法的。还是以物易物来得好,要和我们置换一千五百亩良田。”

一千五百亩良田?

刘胜业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好悬没气晕过去:“他们疯了不成,一万五千担粮食换一千五百亩地?”他们刘氏家族,从老祖宗开始积攒到今天,多少年的光景了,也不过一万亩出头的良田。

这一开口就是七分之一的田产,何等之凶残,这是数倍之暴利啊。

“家主,要不,算了?”那族人无奈地说,“按照咱们原本计划,也就能兼并个两千亩左右的良田,被孙氏如此一弄,我们岂非背负骂名还给人做嫁衣裳?”

“不能算了,此番我刘氏损失太大。”刘胜业眼神凶相毕露道,“那这一次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那就往三千亩这个数字去兼并。哪怕到时候抵押借贷,或是与人置换,咱们也是大赚。”

他大哥刘胜豪正在冲击灵台的关键时刻,尚有一些资源上的缺口。一旦冲上灵台境,便是一门双灵台,便是与那孙氏都能掰掰腕子。

刘胜业此人,向来善于钻营经济,且锱铢必较,从不肯吃亏。而且家族这五十年来苦心经营积攒财富,在强大家族的同时,不就是想培养出第二个灵台老祖吗?

“家主,如此大动作,怕是会引起民怨吧?”族人有些担忧道,“何况,王氏此番因为出了个灵虫师,结果并无遭灾,此番手中必然剩下不少余粮。会否趁机……”

“他们不敢!”刘胜业自信道,“我们刘氏与赵氏联手办事,孱弱的王氏如何敢动半根爪子?何况我已经听说了,王氏已将多余粮食运往东港,高回报换取一笔修炼资源。倒是明智之举,余粮留在手中到下一季时,必然不会如此抢手。”

“家主如何能笃定此点?”族人奇怪道,“按照此趋势,也不是每一家都用得上加倍剂量的灭虫散。”

“本家主已经得到消息,紫府学宫已经开始改良下一代灭虫散。而且为表歉意,下一季的灭虫散仅以一成的价格亏本分配给各损失的家族。”

这个消息也算比较秘密了,但是这议事厅内,都是刘氏的核心,自然不怕泄露。

“既如此,那此番机会不容错过。”族人们纷纷表示,“就是孙氏太黑了些。”

一直没说话,憋着的刘永州,此时突然拱手说:“家主,各位叔伯,永州倒是有个办法,可以不用与孙氏合作。话说前些时候,我的渔船在江边,救了一位落难的千金大小姐……”

一提起这个千金大小姐,刘永州的眼神中,不可遏制的掠过灼热,痴迷,甚至是狂热……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