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反对法治,主张德治。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德治比法治更可怕。因为儒生的法律是不公开的,他的嘴就是法律。立法、执法、判决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他的命令、要求甚至是倡议、希望就是法律。你没有照做就会办你。
《孔子家语》说孔子“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同时又说“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有慎溃氏者,奢侈逾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羔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
《孔子家语》说鲁国“无奸民”,卖羊前先灌羊一肚子水的人不是奸民吗?放任老婆的不是奸民吗?奢侈虽然不是罪,但超过周礼规定的标准,儒生认为就是犯罪。比方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百姓只能用一个鼎吃饭。即便你再有钱,也不能摆出三五个鼎吃饭。那样做就属于“奢侈逾法”。儒生认为违反了礼,就是违反了法。礼就是法。
孔子当政后,“奸民”马上就消失了。给羊灌凉水的不敢灌了。老婆的给休了。“奢侈逾法”的举家迁走。三个月后,囤积居奇弄虚作假以抬高物价的人改邪归正了。男女不敢一起走路了。
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绝不可能是说服教育的结果,一定是类似严打的残酷手段。试想,少正卯在孔子上任七天就给杀了。他犯了什么罪?无非是思想不同,别说死罪,连罪都构不上。但孔子不但把他杀了,还曝尸三天。多狠啊。三个月让鲁国大变样,孔子没点手段能行吗?
孔子当政展示了“德治”不过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看似温情,实际上比法治更冷酷。没有法的法治比有法的法治更恐怖。法家以法定罪。儒家以德定罪。你思想不好、品德不好就该死。这真有些胡来了。尤其是儒家重视思想控制,严厉打压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思想。孔子杀少正卯就是儒家打压法家的一个例证。
孔子从政最辉煌的一刻是主持鲁国和齐国的会盟。
当时鲁国跟晋国结盟,奉晋国为盟主。齐国跟晋国争霸,强迫鲁国跟自己结盟。孔子陪鲁定公参加了两国会盟。
在盟会上,齐国要求鲁国但凡齐国出师,鲁国必须“以甲车三百乘从我”。
当时打仗主要靠战车冲锋。步兵跟战车混编,跟随战车冲锋。三百乘甲车相当于现在一个军的兵力。
鲁国不敢不答应。但孔子代表鲁国提出一个条件,要求齐国“反我汶阳之田”。
在此之前,齐国占领了鲁国很多土地。孔子要求齐国归还鲁国被占领土,以此作为鲁国加入齐国的军事同盟的条件。
齐国答应了。
鲁定公对孔子在会盟上的表现很满意,让孔子代理国相的工作。
鲁国的国相是三桓之首的季桓子。季桓子不大操心国事。鲁定公就让孔子帮忙料理国政。
孔子在代理国相的位子做了三年。但是孔子在这三年里面具体做了些什么工作不太清楚。史书记载都是孔子在礼学方面的讨论,坐而论道,没有实际行动,似乎孔子只是清谈治国。
到了第三年头上,孔子终于有行动了,那就是“堕三都”。
三桓都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上都筑了城。他们平时住在都城,封地交给家臣打理。
当年,季桓子的几个家臣阳虎、公山不狃等人因为失宠起了贰心,以季桓子的私邑费城(山东费县)为根据地聚众造反。阳虎举兵进攻三桓。关键时刻,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率兵赶到,打跑了阳虎。公敛处父之所以手里有兵是因为孟孙氏私邑郕城(山东宁阳)归他管。阳虎之乱虽然被平定,但公山不狃仍然占据着费城。季桓子对此无可奈何。
孔子给鲁定公出了一个连环计,以帮助三桓削弱家臣势力为名拆毁三桓的私邑城防,从而削弱三桓与国君的对抗能力。
鲁定公对孔子的连环计自然是举双手同意。
鲁定公把三桓叫来商量。三桓之首的季桓子第一个同意。他深受家臣之害,自然愿意削弱家臣的势力。但他不知道“堕三都”的另一层意思。叔孙氏也曾经历家臣侯犯之乱,同意拆毁私邑的城墙。孟孙氏见两位老大哥都同意了,也没意见。这事就这么定了。
鲁定公派兵先就近拆了叔孙氏的私邑,然后去拆季桓子的私邑。
公山不狃不肯乖乖就范,起兵反抗。他趁鲁定公的军队在费城,率军奔袭鲁国的国都曲阜。他杀入曲阜直奔鲁定公的宫城。鲁定公见叛兵杀到急忙躲进季桓子的家。三桓和鲁定公都躲在季桓子家的高台上。叛军追过来围攻季桓子家。孔子紧急动员鲁国大夫率领自己家兵救援鲁定公。增援部队赶到时,叛兵已经攻到高台下面。
叛军被驱散。公山不狃逃去齐国。费城最终被拆毁。
但拆到最后一家孟孙氏的私邑时,孟孙氏反悔了,不让拆了。因为他的家臣公敛处父看破了孔子的连环计。并且他对孟孙氏说,没有了城墙,齐国人打过来怎么办?孟孙氏的私邑在鲁国北部,跟齐国接壤。如果没有了城,齐国人打过来轻而易举。孟孙氏醒悟过来,不能为了防内贼把外贼引来,改变主意,拒绝拆毁城墙。
鲁定公派兵攻打,打算强行拆除,但没打下来,只能作罢。
季桓子、叔孙氏也很快醒悟过来,开始修复城墙。
“堕三都”运动于是以失败告终。
按照史书的说法,三桓似乎没有因为堕三都而怪罪孔子。倒是鲁定公在堕三都失败后沉溺女乐让孔子失望。
孔子于是递交辞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鲁定公也不挽留。孔子便带着几名学生踏上周游列国之路。
那年孔子54岁。
孔子第一站来到卫国。卫国跟鲁国挨着。他通过熟人见到卫灵公。
卫灵公是个爽快人,不废话。他直接问鲁定公给你多少俸禄。孔子说“奉粟(谷子)六万”。卫灵公不讲价,说我也给你六万。
古代的俸禄是给谷子,也就是没去壳的小米。史书没写单位。不知道孔子六万谷子单位是升还是斗。如果是斗,按出土文物实测,春秋战国时期一斗大概是2000毫升上下,折合成谷子大概3斤左右,磨成小米大概2斤。按现在小米价格5块钱一斤计算,孔子年薪60万元。如果是升,孔子年薪只有6万元,一个月才合5000块钱,还没现在一个小科长挣得多。这么推算的话,应该是斗。当然,这只是游戏之言,当不得真。
不管孔子年薪究竟是多少。卫灵公直接跟圣人谈钱,太俗了,把圣人的形象也拉低了。别人都是谈治国方略。他是直接谈钱。但是谈好价钱后又迟迟不给孔子安排工作,等于把孔子白养起来了。不知道卫灵公是什么意思,给人感觉挺不着调的。
孔子在卫国待了十个月,也没活干,实在没意思,走了。
孔子想去陈国碰碰运气。结果还没走出卫国,在匡地(河南长垣县)就被当地农民给截住了。因为他长得像阳虎。阳虎逃亡时期曾在此地为非作歹。当地人一直想找他报仇,把孔子误认为阳虎扣住了。
误会解开已经五天以后的事了。
孔子也不敢再往前走了,返身又回到卫国国都。
他想见卫灵公。但卫灵公的夫人发话,要见卫灵公必须先来见她。孔子没办法就去了。按照史书记载,也没发生什么事,两人隔着帷幕互相施个礼,说了几句话而已。
卫灵公夫人叫南子,是卫国的话题女郎。人们对南子的评价是“美而淫”。但是自古美女爱少年。孔子那年56岁。并且长相不敢让人恭维,高颧骨,厚嘴唇,大奔儿头中间还带个坑,溜肩膀,瘦高条,皮肤泛着青瓜色。有人形容孔子长得就像“丧家之犬”,瘦的皮包骨头。孔子听了哑然失笑:太像了,太像了。就孔子这年纪,这长相,南子再淫也不会动心。
但孔子弟子还是很不高兴。孔子教育别人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自己却去私会一个有名的“美而淫”的人。
孔子急得赌咒发誓,说我要做了什么不应该的事天诛地灭。他的原话是“天厌之,天厌之”。连说两遍,有些语无伦次。
孔子也不见卫灵公了,离开卫国。他去了宋国、郑国、陈国,都一无所获,只好又回到卫国。他还是对卫国不死心。
这回卫灵公见了他。但卫灵公只想跟孔子讨论征伐的事情。孔子说,打打杀杀我是外行。你要问我礼乐方面的事我是强项。卫灵公抬头看大雁飞过,不再理他。孔子识趣地退出。
春秋乱世,诸侯更关心的是生存问题而不是礼乐。卫灵公需要的是孙武那样的武圣而不是孔子那样的文圣。
孔子再次离开卫国,去了陈国、蔡国。可是他在陈国待了一年,在蔡国待了三年也没混上一官半职。孔子的那套理论在春秋争霸期间货不对路。
孔子想去楚国碰碰运气。陈蔡两国知道后立即派人截住孔子。楚国是陈蔡的敌国。他们岂肯放孔子去帮助敌国。孔子一行被围困在陈楚边境,断粮七日差点饿死。孔子派弟子去楚国求救。楚昭王听说后派兵把他解救出来。
楚昭王想聘用孔子。他的令尹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而楚国以子爵的身份拥有数千里土地。您把他找来是想让楚国回到五十里封地吗?楚昭王想想也是,就打消这个念头。
楚国不要他,陈蔡不能留,孔子只好又回到卫国。这时他已经63岁了。
在卫国待了一段时间,他最终决定叶落归根,回鲁国养老。
回到鲁国的孔子把精力放到整理古籍和教育学生上面。据说《诗经》、《尚书》、《春秋》都是孔子整理编辑的。这些书后来被列入“五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因病去世,享年73岁。
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整理出来编成《论语》一书。《论语》被后人列入“四书”,奉为“红宝书”一样的圣典。“四书五经”是后世学生必读、科举必考的教科书。
孔子生前不得志,死后被奉为圣人。儒家大行其道,孔子被历代皇帝追崇,被捧上神坛尊为圣人。后来儒家不吃香了,孔子也就从神坛上跌落,受到口诛笔伐,被贬为鬼,称为孔老二。手机\端 一秒記住《www.》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其实去掉神的光环、鬼的画皮,孔子不过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博学的知识分子,生逢乱世渴望社会安定,因此产生一些想法。他的想法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如此而已。
孔子以“仁”“礼”为核心发展出一套理论,也就是儒学。儒学的一些理论比如“礼”,被后世的儒生尤其是理学极端化,束缚了文化思想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