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1669年南明灭亡。索尼、鳌拜等四人辅政。鳌拜专权妄上。康熙亲政,智擒鳌拜。
七岁的玄烨在顺治死后坐上了皇位,成了著名的康熙帝。
“康熙”和“顺治”一样,其实都是年号。因为清朝皇帝都是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习惯上都用年号来称呼清朝皇帝。
玄烨是康熙的本名,这是个汉文名字,是推崇汉文化的顺治起的。
顺治的本名叫福临。“福临”是满语福气的音译。
康熙是第一个以汉文起名的皇帝。此后皇帝都以汉文起名,并且按汉人的习惯排辈,名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或字旁。很多满人也是这样,后来更是连姓都改为汉姓。
满清在努尔哈赤年代才有了自己的文字,但并没有普及开。普及的速度没有汉化的速度快,满文几无用武之地。政府公文、圣旨通常是满汉对照,但只是一种象征,真正认得满文的人没几个。满清入关以后渐渐连满话都不会说了。
顺治恶补过汉语。他对自己的孩子更是从小抓起。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念书。顺治早朝后必来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每天下午练箭,锻炼身体。晚上接着学习。小学生学得比高中生都苦。
康熙从小学习汉文,学习四书五经,汉学造诣很深。他推崇儒家,尤其是朱熹理学。
理学在清朝不仅继续做为正统思想存在,并且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已经变得僵化的思想更加僵化。中国文化出龙潭入虎穴,进入另一个黑暗期。而这时的欧洲,文艺复兴已经开花结果。
满清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明朝的衣钵。所有制度都被保留。
清朝的科举考试内容还是四书五经八股文,并且要求更加严格。
蒲松龄考了一辈子举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参加过无数次科举只有一次感觉非常良好,下笔有如神,洋洋洒洒,没多长时间就完卷了。抬头一看日头,时间还早得很。下雨天管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检查一遍吧。这一检查不得了,脸“唰”一下白了,头“嗡”一下大量,汗“刷”一下下来了,他“越幅”了!
科举考试对书写规则要求非常严格,一页写多少行,一行写多少字都有要求。蒲松龄运笔如飞,翻篇时没留神带过一页。该写第三页上的内容写到第四页上了。第三页是张大白纸。
这搁现在算事吗?撕了不就结了。但搁那时候就是大事,犯规,成绩无效,零分!蒲松龄欲哭无泪啊。
蒲松龄一直考到70多岁也没考上举人。政府看他怪可怜的,授予他一个名誉举人的头衔。
蒲松龄留世画像一身笔挺的举人服,其实那是假的,跟现在学生租一身博士服照相一样。
蒲松龄死不瞑目,老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愧对祖先。虽然他写的《聊斋志异》深受欢迎,但他临死时最后悔的事就是把时间浪费到写书上面。
那时候人的“三观”完全被理学所控制。
康熙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接触过西洋文化。他爸给他请过一个德国的传教士做家教,教授他西洋科技知识。这个德国老师的中国名字叫汤若望。受洋老师的影响,康熙对洋人的科技成就非常感兴趣。登基后,他曾让人把一本法国版的几何教科书翻译成满文供他学习。现在使用“根”、“次”、“方”等数学名词就是他最先命名的。
明朝末年,翰林院进士徐光启和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上卷。因为战乱等原因,下卷没能及时翻译出来。一直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被打醒开始推行“洋务”,《几何原本》的下卷才得以翻译发行。
不过,康熙对洋科技感兴趣,但从没打算在中国推广。他认为自己是皇帝、国家最高决策者,必须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在决策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别人就算了。引进洋科技就难免让洋文化乘隙而入。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而来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动摇中国的思想统一,制造精神污染,毒害青少年。所以国人还是老老实实读好四书五经、写好八股文为好。西洋知识只供“御用”,不供外传。
清朝历朝皇帝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顺治死时,清军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占领,只剩下台湾。郑成功以台湾为基地继续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清朝海军不行,没有能力打到台湾去。于是清朝决定封海,困死郑成功。
清朝下令沿海居民后撤30到50里,不准一艘渔船下海,甚至不能靠近海岸。为了防止百姓偷偷溜到海边,清朝沿海修了一道短墙作为警戒线,并且派兵天天沿墙巡逻,抓住翻墙的百姓就杀。
禁海令的确给台湾补给造成很大困难,但对沿海百姓的伤害更大。当地百姓流离失所。世代以打渔为业的渔民不知道该怎么谋生,不会种田也没地可种。造船业和海上贸易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又回到闭关锁国状态。
顺治死的第二年,中国又死了两位重量级人物,永历帝和郑成功。
1661年,吴三桂进逼缅甸,命令缅甸王交出永历,否则就要杀入缅甸兴师问罪。缅甸王可不想为了永历招致兵祸,次年初把永历绑缚清军。
吴三桂用弓弦把永历皇帝活活勒死,算是念在他是皇帝的份上给他留个全尸。
永历帝没了。一直在中缅边境坚持抗清的李定国没了指望,绝望而死。他的部队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了吴三桂。
李定国一死,台湾成了南明抗清的最后根据地。但郑成功在永历帝死后不久也得病而死。
郑成功在福建坚持抗清几十年。他在盛时一度拥有精兵十万。清兵南下攻打永历的时候他趁机北上,差点拿下南京。不过在清兵优势兵力的反击下,郑成功不得不退回厦门。后来清兵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郑成功在大陆待不下去了,率部进攻台湾。
台湾那时在荷兰人手上。两千多荷兰人仗着洋枪洋炮霸占着台湾。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人登陆台湾,利用人数优势包围了荷兰人。半年后,荷兰人弹尽粮绝缴械投降,灰溜溜离开台湾。
郑成功胜利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得病死了。他的儿子郑经接过反清复明的大旗又坚持了二十年。但是到了孙子辈,大旗倒了。他的孙子投降了清朝康熙皇帝。
康熙登极时只有7、8岁。顺治指定的四位辅政大臣替他打理朝政。
顺治之所以不让同姓王爷辅政是吸取了多尔衮欺凌幼主专权谋逆的教训。他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几位异性大臣辅佐康熙。他以为四个人互相牵制,不会出现专权独断架空皇权的问题。
四位辅政大臣在执政初期尚能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对皇室忠心耿耿,为巩固满清的统治而尽心尽力。但在索尼死后,鳌拜开始独揽大权,俨然多尔衮再世。永恒小说网首发 www..
索尼死前已经发现鳌拜有专权独断的苗头,提议让康熙亲政,防止鳌拜专权乱政。他对孝庄太后,也就是当年的庄妃,说:顺治皇帝是14岁亲政。康熙皇帝也14岁了,是时候亲政了。
康熙其实只有13周岁。古时说岁数按虚岁说。虚岁把怀胎十月也算一岁,所以虚岁要比周岁大一岁。
太后担心康熙年岁太小,压不住这些老臣,不想答应,但搁不住索尼等人苦劝,同意了。这事就算定下来了。
康熙选吉日择良辰,行亲政礼。不过,索尼没有看到康熙亲政就病死了。
康熙亲政了,但辅政大臣并没有立即取消。孝庄太后信任辅政大臣,让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四大辅政大臣现在变成三大: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没有规定谁领衔。但遏必隆和鳌拜是一个旗的,遏必隆比较软弱,鳌拜比较强势,遏必隆事事都听鳌拜的,这样三大臣开会苏克萨哈永远是一票对两票,鳌拜便成了事实上的一把手。
鳌拜是清朝名将、三朝元老,战功显赫,威望巨大,同时又非常跋扈,独断专行。他把自己家当做朝堂。“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
苏克萨哈非常不满,总跟鳌拜干仗却屡战屡败。苏克萨哈一赌气,上书康熙辞职。他说皇帝既然已经亲政了,我就没必要再保留辅政大臣的一职了。我申请辞职,退居二线。他虽然说的是他自己,可矛头对着鳌拜、遏必隆。我辞职了,你们也留不住。不让我干,咱谁都别想干,一拍两散。
鳌拜气坏了。他对康熙说苏克萨哈中途撂挑子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是对先皇的背叛,对皇上的蔑视,必须严惩。
康熙说他不干就不干了呗,没什么大不了的,用不着上纲上线。鳌拜不依不饶,说苏克萨哈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罗列了一大堆罪状,非要康熙杀掉苏克萨哈。
康熙吓一跳,不至于吧。即使你说的是真的,免职就可以了,不至于杀人吧。
鳌拜说必须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实际上是平他自己的愤。
康熙不同意。鳌拜竟然“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撸胳膊挽袖子咆哮朝堂,硬逼着康熙按他的意思办。
康熙坚决不同意。鳌拜索性不理康熙,自行下令把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并且满门抄斩。
康熙又惊又怒。我没亲政,你不经我同意下令也就罢了。现在我已经亲政了,你还越过我下令,也太不把我这个皇上看在眼里了吧。康熙认为鳌拜对皇权是个威胁,决意除掉鳌拜夺回大权。
但康熙刚上台不久立足未稳,人头都没混熟,搬掉鳌拜这个辅政大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鳌拜手里握着兵权,逼急了造反也不容易对付。康熙不得不先耐下性子忍着。
康熙一直忍了两年。在这两年里他欲擒故纵不断给鳌拜升官进爵。鳌拜以为皇帝软弱,不敢拿他怎么的,更加得意妄为。康熙一面让他充分表演,一面暗中张罗办鳌拜的准备工作。
康熙招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小伙入宫,名义上是陪他练摔跤,实际上是扩招贴身侍卫。
终于有一天,康熙招鳌拜入宫议事。鳌拜毫无戒备地孤身前往。康熙见他来了,立刻招呼他的侍卫把鳌拜抓起来。
康熙对捆得跟粽子似地鳌拜历数他的30条大罪。归根结底一句话:你眼里没我,专权擅政。我是皇上,你敢跟我吹胡子瞪眼睛,眼里还有没有王法?你说怎么办吧。
鳌拜已经是案板上的鱼,只能任人宰割,唯一能做的是请求康熙念在他往日功劳的份上,饶他一死。
康熙答应,令人将鳌拜下狱,判处无期徒刑。
他没有杀鳌拜,因为他跟鳌拜毕竟只是个人恩怨。鳌拜并非大奸大恶,祸国殃民,只不过对康熙不够尊重而已,目无领导,自行其是。鳌拜工作上还是认真负责的,没搞出过什么乱子,基本还是按照顺治的路子走。只是皇权和相权发生冲突的时候必定会激起皇帝的反击。
康熙把另一个辅政大臣遏必隆也贬了,正式接掌大权。
鳌拜后来死在狱中。康熙开始后悔自己的手段过于激烈,对人说鳌拜执政那些年干得其实挺不错的。为了表示歉意,他让鳌拜的儿子继承了鳌拜的爵位,算是给鳌拜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