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联军完全没有任何怜惜敌人的想法

这些沿途的中小部族并不知道,他们的苦难生活才刚刚开始。

决战的胜利让安迪老爷的野心空前膨胀,他已经不满足于战前定下的重创维京人的计划,他发现自己还可以得到更多,索性坚定了继续打下去的信心。

只要想方设法增加战利品,就算是耽误了春耕也无所谓。

所以,决战第二天简单的休息了一天,把重伤员送回领地,轻伤员则随军行动,金穗领军队四千出头再加上贵族的联军四千人,还有三千轻骑四百铁甲骑兵一同出发。

他要兵围白河部族,然后纵兵大掠,如果情况乐观的话,说不好还可以围点打援,搂草打兔子把铁山和铜斧两个部族都收拾一顿。

手上已经有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安迪老爷信心很足。

白河部族的驻地位于上渔村决战地的西南方,大概两百多公里的位置。按照常规行军每天四十公里的速度,大概需要五天时间。

作为此次作战的总指挥,他索性兵分三路,东路以弗雷得力克为统率,安德鲁作为他的副手,带着一千贵族联军和一千五百轻骑兵,沿着东南方向绕个半圆扫荡沿途部族,从南方迂回包围。

西路以阿尔男爵为帅,布鲁诺作为副手,也同时同样的规模和同样的任务,从北方迂回扫荡,最后在白河部族的核心驻地会合。

而安迪老爷则带着自己的核心主力和四百重甲骑兵,搭配剩下的两千联军从上渔村出发,穿过中间的白马山脉,直奔白河部族而去,要把白河部族的精华堵住,不给他们迁移的机会。

而已经立下了大功的布莱克则被安排留守上渔村营地,组织后勤营地的那些原叛军俘虏们押运粮草,保障大军的后勤。

此时的联军主要目标已经从击败敌人转变为扩大战果,三路大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大扫荡,安迪老爷给他们定好了制度和政策。

所有沿途看到的中小部族,愿意投降的交出一定比例的财物和粮食,出动一定数量的青壮参与围攻白河部族。

不愿意投降的,打破他们的部族,杀掉所有敢于反抗的高层,青壮编做敢死营,其他人则收做后勤人员,营地所有粮食和财物全部没收,并分出一部分财物给愿意投降的部族。

在安迪原来国度的兵法里面有一个万兵驱弛的规律,说的就是在一些非军事重地区域,一旦有一支有战斗力的核心军队,便可以滚雪球一般很轻松的组织起一支大军。

不管他们到底是不是乌合之众,反正此时星星原东部的反抗力量基本被剪除,只要策略得当,完全可以发一把大财的同时还把更多的部族落下水。

很快,整个星星原的东部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安迪老爷的命令下,联军完全没有任何怜惜敌人的想法。

-----------------

而就在安迪老爷带着人在东部区域掀起一股腥风血雨的时候,经过三天没白天没黑夜的跋涉,两支维京人的溃兵终于回到了白河部族的核心区域。

因为谢尔曼受伤而耽误了一段时间,而席库拉则提前出发,一路也更加顺利,所以在谢尔曼距离部族还有半天路程的时候,席库拉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之前其实已经有那零零散散逃跑的溃兵返回了部族,并带来了主力战败的消息,只是大家对这个消息总归是半信半疑。

毕竟这次部族出兵足足有四万人,对于维京人来说这已经是足以负责一个战略方向上的庞大军事力量了。

虽然自从北境大决战以后,维京人的军事自信受到了很大的挫伤,他们虽然不再认为这样四万人的军队足以支撑和拜尔登人打一场小决战,但是对抗拜尔登的一个行省还是问题不大的。

而这次的敌人则仅仅是一个郡罢了,打起来还是很有优势的!

所以,最开始,大家对于战败的消息也保持着大面积怀疑的态度,认为不过是这些家伙们临阵脱逃,为了推脱自己的罪责而编造的谎言罢了。

四万人打一万人,输了,还是全军覆没,怎么可能么!

甚至有那性情暴烈一些的头目直接把这些懦夫抓了起来,等大军凯旋他们背弃荣耀临阵脱逃的消息一旦传回来,就是他们的死期。

好多维京高层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在后北境大决战时代,维京人软硬两个方面的实力齐齐受到了重创,这样的大背景下,临阵脱逃的毛病不能惯。

后来,越来越多的零散溃兵逃回来,不断地带来了战败的消息,一个两个都说的有板有眼,甚至有人信誓旦旦的说他亲眼看到白河王被杀,具体细节的描述不像是假的。

这就让很多人难免在心中嘀咕,难道那拜尔登人的金穗郡又出了一个猛人,居然能够实现以少胜多的壮举?

时间就像是吐乐河的流水不知停息,随着越来越多的溃兵都在散播着战败的消息,终于好多人都忍不住相信了。

人心惶惶之下,整个白河部族都出现了一丝不稳定的苗头。

虽然维京人向来以悍勇善战不惧生死知名,但是群体的特征并不能完全杜绝个体的例外,就像是“乱世中的孩子一定很精明”“贵族没有那么愚蠢”这样的论述并不每时每刻都成立一样,胆小懦弱的维京人还是存在的。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逃跑会对很多人造成惶恐,从而引起更大的混乱,白河部族的麻烦才刚刚开始,这种危机时刻正是挑战白河部族领头人危机应对水平的时候。

就像是谢尔曼的亲卫副队长说的那样,部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头人站出来,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可惜此时两位有能力承担或者辅助承担这个角色的人选还在回来的路上。

就在这样危如累卵的时刻,一个女人牵着自己不到十岁的儿子站了出来,他并不愿意自己的丈夫为之努力的部族就此烟消云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