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看着蓝玉奇怪的眼神,叹了一口气,用手指着稻田里面的水稻说道:
“水稻的交配,和马和驴不同。和人类也是不同的。”
蓝玉点了点头,给朱允熥一个“我懂”的眼神。
朱允熥心中暗骂:
“你懂个锤子啊!”
隐蔽处,朱元璋看着朱允熥和蓝玉两个人打嘴炮,心里面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朱允文刚才所说的驴和马交配骡子的问题,朱元璋当然知道,甚至朱元璋在早些年间,还亲自动手,为困难马驴给予过帮助。
马和驴可以交配,生产骡子。为什么水稻之间,就不能交配培养新的优良品种呢?
道理看上去很简单,事情也不是非常复杂。但若是让朱元璋想,就算想上一辈子,在没有朱允熥的提示下,也很难想出来水稻杂交的法子。
还好,朱允熥已然想到了。朱元璋对朱允熥提出的水稻杂交。听明白原理之后,便抱有了很大的期望。
可是,水稻和牛马骡子不同,又怎么进行交配呢?
朱元璋紧皱双眉,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不过,既然朱允熥如此提出,那么想必是有办法的吧?
朱允熥的办法又是什么呢?
水稻田中。
朱允熥对着蓝玉说道:
“看好了,杂交水稻要这样做。”
朱允熥变魔术般,掏出来了一个剪刀,从水稻田中,挑选了一个水稻的植株,用手一把捏住,展示给蓝玉看:
“我们要先把这些黄黄的地方——没有开花的花药剪掉一半。
“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去雄。”
朱允熥停顿了一下,问向蓝玉道:
“你还记得我方才所说,水稻是雌雄同体的吗?”
蓝玉点了点头,但依然满眼的迷茫。
朱允熥没有蓝玉的迷茫,又从一旁拿来水碗,浇灌在刚刚剪裁的部位:
“将它清洗一下,这是为了让它们吸胀,失去活性。”
紧接着,朱允熥又拿来了一个上下都打开口子的硬纸袋。
朱允熥将硬纸袋套在了水稻之上。
并将水稻靠下一头的袋子,用木片固定,扎紧。
朱允熥一边做,一边提示道:
“要注意,捆扎需要结实一些,免得被风吹跑。”
紧接着,朱允熥又从一旁拿过来了一个小号毛笔。
站着墨汁,从硬纸袋封皮上写上了一个编号。
一边写,一边解释。
这个编号,便是指的所用水稻的品种。
等将来收获的时候,可以一一查对。
朱允熥做完了这些事情,后退了半步,指着套着牛皮纸袋的水稻,对蓝玉解释道:
“水稻本是雌雄同株,方才所做,便是去雄留雌。
“你大致可以理解为,这个水稻,承担着交配时候,母马的职责。”
蓝玉瞪大了双眼,有些不敢置信。蓝玉的生物学基础,并不支持他理解朱允熥所说的事情。
隐蔽处,朱元璋看着朱允熥的操作,再回想着幼年时候,跟着父亲下地种水稻时候的场景,大约能够明白,朱允熥说得有些道理。
难道说,真的可以如朱允熥所说,通过“杂交”,培育良种,让水稻的产量,得到提升吗?
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好了。粮食,是一切事情的基础!
朱元璋目光灼灼,盯视着水稻田中朱允熥的一举一动。
朱允熥在田地中,又挑选了两三个开过花水稻植株。
朱允熥将这个开过花的水稻植株在蓝玉眼前展示了一下后。
就用剪刀剪开了一半,抖一抖,浸过水之后,将它们密封在一个牛皮纸袋中。
放在水桶之中待用。
朱允熥一边儿做,一边儿和蓝玉解释,这便是采取花粉的经过。
这便是相当于公马的作用。
周易又在桶中,取出来了一个之前放好的牛皮纸袋。
打开牛皮纸袋之后,果然,被剪掉一半的穗子中,花粉密集。
朱允熥将花粉,抖落在刚才剪过一半穗子的水稻之中。
再次密封起来。
朱允熥指着密封的牛皮纸,对蓝玉说道:
“这便是杂交水稻的过程。
“这个操作的过程并不复杂。
“复杂的是,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两个植株,进行杂交。
“更艰难的是,并不是每一次杂交之后。
“产出的结果,都像预期之中一样好。
“这是一个又需要技术天分,又需要毅力的大工程。”
蓝玉看着朱允熥杂交的全部操作,点了点头,目光越过朱允熥,看向朱允熥身后的那群在稻田地中工作,进行水稻杂交的词工,迷惑不解。
蓝玉挠了挠头:
“所以,这就是你找了很多教坊司的人的原因吗?”
朱允熥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
“正是,在这件事情上,教坊司的人员可是立了大功!”
蓝玉嘿嘿一笑:
“既然是为了家国大事,允熥不必为难自己,也不必为难这些佳人。
“你说个人数,我便从军中调来精兵强将,助你进行这水稻杂交……”
朱允熥也不等蓝玉说完,急忙打断:
“那就多谢舅姥爷了。”
蓝玉揉了揉胡子:
“那这些教坊司的乐工、舞女……”
“便不劳舅姥爷您费心了。”
隐蔽处。
朱元璋看着朱允熥和蓝玉二人,陷入了沉思。
朱元璋现在脑子里面,装满了问号。
朱允熥招呼了很多教坊司的乐师、词工,真的不是为了娱乐吗?
朱允熥方才演示的水稻杂交之法,真的能够提高水稻产量,推动生产力发展,让大明走出封建社会的历史周期率吗?
蓝玉怎么能如此轻松的说出调兵两个字,国家的军队,难道成为了他的私兵吗?
这些疑问,徘徊在朱元璋的脑海中。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相反,朱元璋行事,一向果决。
朱元璋挥了挥手,吩咐太监执行相应的行动。
一方面,派专门的太监,协调朱允熥的需求,不论是对教坊司人员,还是需要的一应屋子。
另一方面,要找最优秀的智囊团,评估朱允熥的杂交技术。
朱允熥之前说的治国道理,虽然也让朱元璋好奇,期望得到证实,但由于内容关系到治国大事,过于敏感,不好大张旗鼓的外传。
但朱允熥这次提出来的杂交水稻,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