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示弱于敌

湘军的“进步连环法”,比向荣的“回环轰打法”激进得多。这种战术最早在鲍超的霆字营中流行开来,后来逐渐推广到许多湘军部队。

“进步连环法”的操作方法是:士兵以1棚为1个战术行动单元。棚是湘军最小编制单位,相当于革命军的班,有士兵9人、什长1人。

作战时,1棚十人留3人留守,其余7人出阵。出阵的7人小队,由什长带旗指挥,另外6人按照次序进行作战。

如果是枪手小队,士兵要按照什长规定的顺序进行射击。第1名射手射击后,前进到什长旁边,然后站立不动进行装弹。第2个射手继续走到第1个射手前面射击装弹,然后依次类推,6人完成1轮射击后就自动前进数米。

这种射击法保证了火力输出的连续性,但也让湘军士兵有进无退,只能在射击中不断前进。

在遭遇敌人时,骑兵小队、长矛小队等其他兵种,则要负责顶住敌人,让枪手小队从容射击。

从中不难看出,“进步连环法”比“回环轰打法”高明不了多少。这两种战法,本就是欧洲火枪手“线列射击战术”的翻版。

只不过,湘军的组织凝聚力远远超过绿营兵,“进步连环法”的作战效果也明显好于“回环轰打法”。

欧洲军队为了保证“线列射击战术”,制订了严格的战场纪律。湘军同样不遑多让,战场纪律更加简明、残酷。

譬如,湘军各部中,以鲍超的霆字营军纪最差,为全军所公认。但到战场上,在实施“进步连环法”时,鲍超的手段可谓残忍。

如果遇到士兵逃跑,霆字营的什长可以当场斩杀他们。如果什长杀不过来,哨官就会带着督战队过来帮忙。如果什长本人逃跑,或者整个棚逃跑,哨官有权先斩后奏,当场砍杀什长。

到营官这1级,已经配有亲兵。作战时,营官通常带着亲兵随时执行战场纪律。

为了防止军官逃跑,鲍超特别规定所有军官必须都穿上官袍、戴上顶戴花翎。这样1来,军官在战场上非常显眼,如果哪个军官跑了,他就会亲自派人追杀。

在前面的战斗中,鲍超根据曾国藩的命令,带着霆字营突围,额头中弹,不醒人事。没了主帅,霆字营群龙无首,革命军顺利合围湘军。

霆字营的战败,已经证明“进步连环法”已经过时。这种战术对付太平军等农民起义军颇为有效,却根本对付不了兵精械利的革命军。

多隆阿号称8旗名将,可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源源不断的革命军援军,他也没有破敌之策,只得拿出“进步连环法”,试探性地进攻革命军。

负责迎战多隆阿的,则是革命军骑兵师长王浩。王浩是革命军中新近崛起的名将。之前,他1直在总司令部担任作战参谋,所以名声不显。

但王浩是作战部门的骨干参谋,曾多次参与制订作战计划。2次西征前,王浩到骑兵师担任师长,以完善军队履历。

大家都说,王浩前途无量。如果他在带兵打仗上表现卓异,将有望回到总司令部,接任作战处长这个核心职位。

眼见多隆阿过来挑战,王浩随即下令,要求骑兵下马,以步兵阵形接战。没有他的命令,不准骑兵上马,更不准擅自冲击敌军。

左右或曰:“多隆阿为败军之将,8旗马队屡战屡败,早已风声鹤唳。不如挥师猛攻,可以1战定输赢,1举把8旗马队赶到安徽。”

王浩久在总司令部任职,跟着杨烜耳濡目染,胸中很有大局观念,对革命军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作战原则印象深刻。他说道:

“我此行目的在于歼灭满洲马队,而非赶走满洲马队。如果全力进攻他们,恐怕会打草惊蛇。在其他各支部队到位之前,我们应当避免惊扰敌军。”

于是,革命军骑兵师官兵皆下马迎战。

骑兵下马接战,这在晚清战场上并不罕见。特别是,随着线膛枪的逐渐普及,骑兵下马后利于瞄准射击,在战场上越来越常见。

这是1种相对保守的打法。在多隆阿的认知里,革命军骑兵擅长骑射,可在马背上熟练射击,常常在马背上边冲锋边射击,籍此冲垮敌军。可现在,他们主动下马,要么是故意使诈,要么是兵力单薄,缺乏后劲。

多隆阿为人慎重,下令麾下骑兵同样下马,使用“进步连环法”接敌。

两军都不愿主动发起进攻,都等着对方发起进攻。不过,革命军占据着战场主动权,王浩也显得更为从容,在阵前部署了两道防线。

两道防线之后,则为3挺多管式自动机枪。按照王浩的命令,除非多隆阿攻破两道防线,否则不许使用机枪。

多隆阿见革命军派来援军,却迟迟不肯发起攻击,疑心4起。8旗兵在战场上很被动,多隆阿最终沉不住气,在两军僵持半个钟头后,下令发起进攻。

8旗兵使用“进步连环法”,先迫近革命军阵地。等革命军进入射程后,多隆阿下令开火。多隆阿的黑龙江马队是8旗精锐,也是清朝正规军,军饷较湘军还要优厚,装备有大量的西式来复枪。

来复枪的有效射程可达45百米。黑龙江马队在这么远的距离开枪,准头非常1般。王浩沉得住气,不准部队还击。

革命军指挥打仗,已经逐渐向条令化的方向转变。譬如防御作战,《作战条令》规定得很详细,阵地的构筑、火力的配置都有明确的规范。

基层官兵指挥打仗时,只需严格执行条令,基本就不会犯错。

王浩曾在总司令部担任高级参谋,参与编纂《作战条令》,对于依法治军,依据条令治军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担任骑兵师师长,便以条令条例为依据,大抓部队正规化建设,使骑兵师正规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按照防御作战的规定,骑兵师官兵下马作战,依托现地地形,大致成“33制”品字形阵形,趴在地上瞄准。

8旗马队1边行进1边射击,准头奇差。有时候,即便8旗兵击中了革命军,革命军也并不还击,由医护兵实施战场救护。

多隆阿在阵后使用望远镜观察,见革命军不动如山,不由得暗自感叹道:

“古人云,‘撼江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是岳飞的私兵,革命军却是帝国的正规军。他们以骑兵当步兵用,却能趴在地上不动如山。如果他们冲锋起来,真不知该是何等排山倒海的气势。”

多隆阿已经心生畏惧,但黑龙江马队已经出击,吉林马队尚且散落在6安城内。他骑虎难下,只得与革命军1较高下。

当8旗兵前进至革命军阵前两百米时,王浩下令开火。革命军骑兵都趴在地上,据枪瞄准更为精准,1波子弹打出去,8旗兵纷纷中弹倒地。

8旗兵使用“连环进步法”,1边行进,1边射击,简直就像是活靶子,不仅打不中革命军,反而使自身伤亡惨重。于是,便有8旗兵逡巡不想前进,假装中弹趴在地上。

这些8旗兵都是朝廷正规军,个个都有旗籍。湘军每遇士兵临阵脱逃,长官常常可以当场斩杀逃兵,以维持军纪。旗兵身份不同,多隆阿可不敢随意斩杀部下。

他灵机1动,下令部属像革命军那样匍匐在地,以便减少伤亡。在这个年代,即便是洋人军队,也通常采用跪姿射击,绝少像革命军那样采用卧姿射击。

双方对射1阵,多隆阿见讨不到便宜,下令收队回营。

王浩见状,也不追击,指挥部属逼近8旗马队扎营,在敌军营垒周围布置铁蒺藜,防止8旗逃跑。

铁蒺藜又称扎马钉,据说是3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防御武器。这种铁器形似蒺藜,有4个锋利的尖爪,随手1掷,3尖撑地,1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终如此。

这是1种非常古老,却又非常有效的武器。敌军不论是骑兵还是步兵,往往难以避其锋,重者可被扎通脚板。

这场短暂的战斗,双方都不愿纠缠。多隆阿意图逃跑,只是摸不清革命军的实力,还要等待都兴阿出城。

他隐隐感到1丝危险,担心会被革命军合围,但又心存侥幸,觉得革命军主力不在6安。今日的战斗中,对方只防守,不还击,明显是实力不足。

革命军则志在全歼8旗马队,佯装示弱,麻痹敌人,为主力争取时间。在主力没有完全到达之前,革命军不会向8旗兵发动总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