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造一件!
第二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董玉轩便是找齐封帮忙。
到了中午的时候,便把东西给送到酒店了。
当然了,这买东西自然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了,但是类似也就足够了。
齐封这次给董玉轩一共买了十几个,大小不一,不过却都是很类似的。
不得不说,齐封现在对古玩,也不算是白痴了,多少还懂得一些纹饰之类的东西了。
齐封并没有上楼,他以为这是收货人住在这个酒店,当下便问董玉轩要不要自己在楼下等他。
“不用了,你先回去吧。”董玉轩给了五百块钱给齐封,笑着对他说道。
齐封点了点头,连忙就出了酒店的大厅。
似乎,呆在这样奢侈的环境,反倒是让他觉得有些压抑了。
材料到了,董玉轩自然也不含糊了,当下首先就开始进行复制了。
一如既往的诡异光芒,一如既往的坑爹的概率。
消失了十个之后,董玉轩看着还剩下的三个不由的就是一叹啊!
复制概率这么坑,不知道改造的概率怎么样!
但是一想到自己花去的三百多万,董玉轩心中就觉得很是危险啊!
不过,昨晚临走的时候,杜老板给了他一张卡,卡上有一百万,倒是能够他败几次的。
终于,在第十二个的时候,总算是复制成功了。
由于这才是改造,所以董玉轩并去修复一些痕迹了。
而且,玉器这玩意,反倒是需要这样的自然的结果。
看着眼前的这件东西,董玉轩心中琢磨着要弄成什么样好。
毕竟,他这玉器了解也不多,虽然说戒指有纹饰的选择,但是一个一个的看,眼睛都要看花,样式何其多啊!
想到这里,董玉轩也不由的有些苦恼了。
这事啊,还确实需要花上一番的心思。
于是,董玉轩便决定去找赵一清这小老头。
想到这里,他便给三哥打了个电话,没想到他就和赵一清在一起。而且,更巧的事,这两人出去办事没想到正主不在,两个人正想着去哪里休息一下呢!
“来我这吧,我正好还有事请教赵老呢!”听到这好消息,董玉轩心中很是高兴。
三哥一想,也是,反正也不远,于是和赵老一商量,没多久的功夫,两个人就来到了董玉轩的房间。
董玉轩想要了解的,最主要的当然就是民国时期玉器的一些常识,或者打听一下赵老有没有见过余总那样的,要带喜字的玉器。
这话题,自然是不能直接就问了,所以董玉轩只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不过,这聊着聊着,倒也是让他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关于玉器啊,那就是非常悠久的,从商代开始直至清代每个时期都有。
而且,每个时期的特征是也不一样的。商代的玉器,雕刻的纹路多是呈直线的,弯线的非常少,阴纹比较多,阳纹少,穿孔也是非常有特点的,是呈外大里小状,也叫“马蹄眼”。
到了周代,玉器雕工比较精细,弯线条增多,琢玉的技法以及造型不断发生了改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发生了一个重要的改变。那就是玉沙开始被使用,并且从开片以及做花上都变得非常的有层次,技法要比商周时期更加的精湛。
汉代玉器,小件玉器的琢工非常的精细,而大件的则比较粗糙,刀法虽然简洁,但是极为有力度,被称为“汉八刀”。唐代玉器,出现了花卉、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飞天的图案,尤其是狮兽的雕琢是非常精细的。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的玉器非常的细腻,多为小件,大件少,而花鸟的一类虽然不及唐代的淳朴,但是由于受到了比较深的国画影响,所以尤为注重神态。明代玉器,刀法粗矿而有力,出现了三层透雕法,极具时代的风格。
到了清代的时候,那就是到了一个极为鼎盛的时期。清代的雕工更加的细致逼真,而且还出现了巧雕与镂空雕、半浮雕等多种雕琢技法,令玉雕作品更具立体感。着独特的特征。玉器与陶瓷一样,能够在某些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
可是到了民国时期,玉器就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了。玉的制作承袭清代风格,也有一些适合西方人口味的制品,但是总的来说没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但是呢,虽然是如此,但是晚清民国时期,也出现另外一个风潮,那就是造假!
这个时期是古玉造假高峰期,其主要销售对象就是外国人。民国时期赵汝珍《古玩指南》记载:“再就是市上经常有质地光润、颜色极为鲜明的血红血沁玉,墨亮的黑斑玉,好像已经盘摸多年的玉”,比较形象地记录了当时赝品古玉的沁色特点及玉质特征。
也正是因为如此,民国一来所制的玉器,统称为‘现代玉’或者‘新玉’。
在晚清民国时期就有一些鉴别古玉的书籍,其中讲到了古代伪制血沁的做法。当然了,这些书籍对造假者也是极为有重大指导作用的。当时伪制血沁不用矿物颜料,而用动物和植物颜料。所以,当时颜色极为鲜明的血红血沁,经过近百年,颜色已经变了,今天看来还特别像真沁。甚至,现在很多那个时期的赝品玉器,还被大家视为精品。
不过,也有一点是和现在造假不同的。晚清民国时期的赝品玉器,和田玉材质不造假,因为当时没有相近其它材质替代。而今天的赝品连和田玉材质也造假,这都是解放后新发现了青海玉等外观相近的廉价玉材原因。
虽然说那个时期赝品横行,但是在如今的市场上,还真是不多见。
说道这里,赵老便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晚清民国时期就开始到中国收集古玉的老外,即使当时属无名之辈,近百年过去了,其后人也成了著名收藏家了。这批晚清民国赝品玉器之所以没有露面,可能是其后人已经明白这些东西是混不过去的,拿出来影响‘收藏家’的声誉,否则早就出现在主流拍卖公司了。现在外国人为了挣中国人的钱,也是手段无不用其所极。这关系到声誉问题,他们还是收敛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