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他只喜欢被恭维,可不喜欢被提问!

会场,台下。

好多人也主动过来和张硕握手,满心感叹的和他交谈,“我能全程听过来,太新颖、太有意思了……”

“真是精彩,你不止是研究做的好,讲的也好!”

“年轻有为啊!”

“高院士说不敢确定你的研究,我也不敢确定。后续牵扯到的复杂逻辑关系,有点不明白……”

其中还包括边侧的田桂林。

田桂林和张硕握了手,还用力拍了下他的肩膀,开口似乎是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

张硕不认识田桂林,诧异的看了对方一眼,也就错开了。

田桂林是有些尴尬的。

在报告开始的时候,他评价研究内容说最低是‘杰青’标准,博士生根本不可能做的出来,也就是研究肯定有问题。

一个多小时下来,什么问题也没有找到。

和张硕握手的时候,田桂林生怕其他人谈起他说的话,一直等坐了回去,他心里还是很郁闷,“都怪罗勇军!”

“这个混蛋!”

“研究不说清楚,故意让我误会……”

田桂林之后就是廖振宇。

廖振宇和张硕握手,满心赞叹,“我是最先看到研究报告的人,说实话,当时觉得不可能。”

“我朝着这个方向去想,完全找不到解决方法。”

“现在我也没有发现问题,到后面,牵扯到复杂性逻辑关系的时候,都已经理不清楚了。”

“不过你的研究,我很感兴趣,我相信其他人也很感兴趣。等会议结束,能不能再讲讲?”

“当然可以。”

张硕礼貌的点头笑道,“我希望研究能评审通过。如果没有人理解,做报告就没意义了。”

高能所的研究员们,都对张硕的研究感兴趣。

研究是对于实验和模拟的偏差分析,而偏差分析必定会得到一個结果,谁也不清楚结果是什么,但万一会有发现呢?

即便是这一次没有发现,下次还可以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分析。

这是能够针对每一次实验进行分析的新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于实验有更清晰的了解,反应出的分析结果也可能会带来新发现。

只是可能,就价值连城!

粒子对撞实验,本来就是拼几率去寻求物理底层规律的研究,每一次实验的耗费都很大,只是希望在实验中能有发现。

粒子研究都是如此。

高能所围绕正负电子对撞机展开研究的实验团队就更是如此了。

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尖端需求,只单纯进行粒子对撞实验很难再有成果。

高能所对对撞机进行了改进,建造了谱仪探测等大型装置,也都是为了做新方向的研究。

现在他们有两个主方向,一个就是研究科西超子衰变过程,以求能够验证暗物质的存在。

另一个方向和现在的实验有关,也就是测定粒子的量子态特性。

张硕的研究带来了寻找新方向的希望。

如果分析实验和模拟偏差能有发现,可能就代表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甚至可能代表会有新的物理发现。

张硕的研究已经完成,他们甚至不需要去投入什么,就能拥有一种新的分析手段,拥有找到新方向的机会。

这是绝对不容错过的。

……

实验会议继续。

下一个上台的博士生,来自水木大学物理系。

前排好几个评审都无心再听下去,而是继续讨论张硕的研究,讨论的不是内容,而是其重要意义和价值。

高洪利、廖振宇以及刘烨三人坐在一起,说起偏差分析的结果可能会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粒子对撞实验。

“这样的分析从来没有做过,结果可能会很有意思。”

“分析结果也能让我们知道,外在干扰因素对于实验本身有大影响。”

“我们对实验把握更精细……”

三个人讨论了几句就坐不住了。

高洪利起身走向了会场偏厅,廖振宇和刘烨则去后排找到张硕,让他一起去偏厅再说一说研究。

这一幕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台上的博士生是最郁闷的,他为了会议上的报告准备了很久,结果到登台讲解的时候……

院士走了?

旁边两个重要评审也走了?

他很尴尬。

其他博士生们的心情也很复杂,都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博士和博士也肯定不一样。

他们就连报告都没有,来参与实验工作就只是‘到此一游’,对方却被院士拉着去偏厅说研究。

两者的差距太大了!

东港大学的薛洪涛教授心情也很复杂,他盯着偏厅方向默默摇头,小声嘟囔着,“如果研究是他自己做的,学校真的是犯了个大错误,以后很可能会为此买单啊……”

他思考着满心感慨。

在感慨结束以后,薛洪涛的脸色迅速从复杂变成了激动,拿起手机打开群组发起了消息,“你们肯定想不到,这次实验会议上发生了什么!”

“张硕,咱们学校的研究生,听过吗?就是被取消学位那个!”

“这个学生了不得呀!”

“他刚才发表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研究,高洪利老院士都主动和他握手,还带着他去了偏厅讲内容……”

“我听了一个多小时,有的地方还是不明白。”

“反正,很厉害!”

旁边的几个博士生也有学有样,立刻找到同学群说了起来,“张硕,听过吗?被查硕士论文的倒霉蛋……”

“我才知道,他不是凡人啊!”

“不仅不是凡人,还是大神,超级大神……我刚才拍照了,看看有认识的吗?是不是他?”

其他人的尴尬、复杂和激动都是低调的。

罗勇军就不同了。

廖振宇和刘烨把张硕拉走了,他跟着站起来朝着周围人说道,“张硕,我带的博士生!”

“那个研究,我可是全程参与了!”

“三天完成!”

他伸出了三根手指,“想不到吧?这么大的研究,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一个想法,然后三天实现了!”

“科研,就是这样啊!”

罗勇军装作深沉的感慨了一番,随后疾跑着去了偏厅,留下一句,“行了,不和你们多说,我得去看看了。”

“我不去,张硕可能应付不来!”

……

会议室偏厅。

高洪利、廖振宇、刘烨以及其他两个研究员,听着张硕讲解最难理解的地方--偏差评估体系的算法逻辑。

“算法逻辑部分,其实理清关系就简单了。”

“我们制作了十七个算法包,分别对应各类型的实验数据,算法包相互之间存在联系。”

“这是解析图。”

张硕拿出一份解析的关系图,指着一个方框讲道,“我把算法包简单定义为mate,mate1到mate5是用到最多的,对应的是主要数据,和主算法连线其他数据直接相关,会参与到分析评估过程。”

“我举个例子,一个带质量粒子点位……”

“当代入进去以后……”

几个人不断跟着去理解,都觉得应该找个复杂性理论方向的专业学者来帮忙做评审。

研究的难点是复杂性的算法逻辑关系,对口的复杂性理论方向学者理解起来要容易的多。

只是,相关领域学者数量稀少。

从事复杂性理论问题研究的学者,有不少都改方向到数学计算机,要么就干脆转到其他纯数学方向。

因为……吃不饱!

数学研究,火热的方向都和应用挂钩,包括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等领域,学者数量都有很多。

PDE,也就是偏微分方程的研究,也一只脚踏进了‘应用’。

纯数学的方向都很多,学者数量却非常稀少。

有水平的学者都喜欢去研究数论,哪怕没什么关键性成果,数论总是很吸引人。

其他方向就都是小众了。

包括代数几何、拓扑学,还有更少见的模糊数学,复杂性理论也是其中之一。

在复杂性理论的方向上,一年都难看到几篇真正有成果的论文,其难度可以用一个经典问题来举例--

P和NP问题。

这是千禧七大数学难题之一。

其他的千禧难题,都会有一定的研究和进展,而P和NP问题从未有任何进展可言。

偏差评估体系的算法牵扯复杂性的逻辑关系,就如同十几个不同的数字,数量看起来并不多,但可以两两结合,有的则是三个结合,还有的四个结合,结合的结果之间还有关联,再逐条进行分析,包含的逻辑关系就变得非常复杂。

“不用去理解所有的逻辑关系,实际上,底层的核心是判定。”

张硕解释道,“每当执行一次评估,就会出现判定结果,再根据判定结果去进一步计算判定……”

他围绕核心点讲了很久。

廖振宇、刘烨等人理解的差不多,连续几个问题都问到关键点上。

高洪利还是有点晕,他毕竟是上了年纪,脑子已经跟不上年轻人,对新东西消化速度要慢得多。

后面有个刚来的研究员则是一头雾水。

他转头看到罗勇军,顿时眼前一亮,“罗教授,你的学生吧?他刚才说的判定方法,我有点不理解,伱能给我讲一下吗?”

“额~~~”

罗勇军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虽然全程参与了研究工作,但他只是帮着做算法包,牵扯的复杂算法逻辑根本没搞明白,尤其是最有难度的‘结果判定’,他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转到下一个算法包。

但是,学生的研究不理解……

很丢脸啊!

罗勇军保持着僵硬的笑,下意识伸手用力挠了几下头,一用力扯下了几根头发。

他顿时眼前一亮,认真道,“你刚才听张硕的讲解了。”

“他讲的就很好了,要让我说也不能说的再好。”

“里面的逻辑关系,主要牵扯到复杂理论逻辑,你弄懂一个,下一个还是不懂,所以要整体的去分析。”

“现在不明白,主要是你来得晚……”

他连续说了一大堆。

那个研究员被绕的头晕眼花,赶紧摆手打断道,“罗教授,我还是听张硕讲吧。”

罗勇军有些遗憾的点头,随后背着手走到另一侧,赶紧远离刚才的研究员。

他只喜欢被恭维,可不喜欢被提问……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