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突破守明

危急之际,吴用忽然对求真问道有了更为深层次的感悟,脑海里杂余念想尽皆摒除,只有《四上智观身大道经》的经文在脑海里不住回响。

灵力再一次在体内流动,如同开闸泄洪,灵力汹涌澎湃,在经络内尽情宣泄,吴用反复默念《四上智观身大道经》,在其导引下,一身灵力逐渐安定平稳,静待突破的契机。

又复吞食了片刻灵力,灵晶兀自旋转吸化,这一次不仅灵晶撑满了整个祖窍,就连边边缝隙之中也被灵力填满,再难以容纳丁点。

灵晶缓缓停止旋转,犹如靠岸的海船,那水面下的螺旋桨一样徐徐停止转动。

嗡嗡……一阵明晦不定的闪光后,一切静止。

诵读经文的声音消失不见,吴用能够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他心头凛然,却是明白修炼已经到了关键节点。

咔嚓!

忽然一声脆响,一道裂纹出现在灵晶的表面。

经文念诵的声音再一次响起。

吴用紧忙收拢心神,随其一起念诵。

“众生之相,不来不去,非有非无……”

随着一声比一声高亢的念诵,灵晶表面的裂纹咔嚓……咔嚓……咔嚓……扩大,最后整一粒撑满吴用祖窍的灵晶从正中分成两半。

但很意外的是,并没有整个碎成稀巴烂,而是完整的裂成两半,像是被人从中间切了一刀,且也没有剥落——恰恰相反,不知道是否因为适才顶到祖窍内壁的缘故,居然两半贴合在了祖窍内壁上!

吴用见到这古怪的一幕,却先松出一口气。

按照《四上智观身大道经》所记述,突破守明境界这一关,第一步就是充裕灵晶,将其灌足法力,直至其撑满祖窍内壁,然后再在海量的灵力冲击下,由内而外震碎灵晶。

这一步一定要做到足满,否则便不可能自行震碎灵晶。

这并非是自暴自弃,而是阴鬼乃是死物,死物残留于世,本身就是“逆理”的存在,违背了天地规律。

如果说在守明境界之前,阴鬼还只是“鬼”,会本能的惧怕雷击火烧,那么到了守明境界,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们就不再是“鬼””了,而是类似于人类、妖怪这等狭义上的一种生物了。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

当然要从阴鬼最为惧怕的一步入手——死亡。

所谓不破不立,阴鬼生而于“死”,对“死”再了解不过,深知死亡的可怖,因而最难的就是直面“怕死”的念头,抛弃掉旧有的躯壳,破而后立,重新凝聚灵身。

而玄关祖窍乃是阴鬼的根本,等若人类的丹田,要想有根本性变化,须得由此开入手。

这第一步,就是要在祖窍内震碎自己的灵晶,破而后立。

这不是修炼《四上智观身大道经》所独有的步骤,每一头修炼至此的阴鬼都要面临这一个问题。

而第二步……

吴用换了一轮口诀,即感受到了周遭的灵力开始风流涌动,他缓缓张开嘴唇,轻轻一吸——灵力竟尔汇聚成一线被他吸入嘴里,吞咽入腹!

这般吞吐灵力,比之此前暴烈不知几多,海量的灵力源源不断冲进体内,在经络里横冲直撞,当真是前浪未尽后浪又起,一股挤压一股,层层冲刷不停。

吴用脑袋里嗡嗡耳鸣,七窍鲜血直流,可也只能强忍住,尽力保持清醒,念动口诀,导引灵力游走全身。

灵力一路横冲直撞,闯进祖窍内,一股脑冲进了那道裂开的缝隙内,又从另一端的缝隙流出,游回经络。

如此反复几个来回,在吴用不停地汲取灵力之下,他的经络被一次次的冲涌冲得饱胀酸痛,海量的灵力充满经络,无处可泄,转而开始往祖窍内聚集。

原本只是裂开一隙的灵晶壳体被海量的灵力持续不断冲挤,缝隙渐渐被挣大,两半壳体以缓慢但坚定的速度往祖窍内壁顶去。

吴用见状,紧忙加紧催动法决,猛地张圆了嘴,倒吸一气,喉骨耸动,如鲸吞牛饮一般疯狂吞咽灵力。

浮雕外的阴鬼见状几若癫狂,仿佛是为配合他吸收,一拨接着一拨,毫不犹豫的冲向法阵,争先恐后被碾磨成灵力,导入浮雕内部。

吴用体内的灵力本就已经接近饱和,这一下灌进来的海量灵力涌进经络内,原本就被撑得饱胀的经络愈加滞塞,以致于在经络内变成了团状的“黑色棉絮”。

除了七窍以外,吴用浑身毛孔其实都在吸取灵力,这只进不出,灵力全然没有地方可以宣泄,最后一股脑来到了祖窍内。

祖窍又被称之为生灵之“灵明宝珠”,与外天地日月同体,是一身灵性之主,作为人、妖、鬼一身内外之造化所在,天生就有极高的可塑性,人尽不同。

这一海的灵力无处可泄,祖窍便成了唯一的去处,前后蜂拥而至,把祖窍冲得七零八落。可偏生祖窍足够“坚韧”,竟然毫无压力就将所有的灵力给承接受住,一点没有垮塌。

吴用倒是七窍流血,脑袋颇受震荡,可他体内的灵力得以宣泄,其实肉体反倒没有承受多少痛苦难受,稍加凝神,便顾自专心持念口诀。

灵力冲涌进入祖窍,将后者挤压撑大,经络内的海量灵力不复,一切恢复正常后,吴用再一次倒吸一气,海量的灵力再一次冲入体内,然后挤压祖窍,经络内失去压力,恢复正常……

说到求仙问道,凡俗一辈,乃至刚入门的修士总会觉得是件多么缥缈出尘的大事,今天开炉炼丹,明天寻索仙宝,自身寿与天齐,闲时仗剑天涯,踏剑长歌,与仙子佳人同游天下,好不快哉。

不少人总以为开始修道,走上道途,便可以自称“仙家”,学会一招半式,就兴奋得忍不住叫天下人知晓。

但事实上,修道一途远没有这些人所想的那般光彩。

修道一途,是与自己斗,保持专注,谨行慎举,一旦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没有回头路,同时也是与他人斗,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本质而言,并不与世间别的任何活计有差别,要想在这一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忍耐、坚持、专注乃是最为重要的品质。

当然,天分、机缘也很重要,但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天分普通走得比天资卓绝的人远的不在少数,没有机缘的一样能靠自己本事压过缘遇丰足之人。

总而言之,修道是一场拉锯战,远没有一般人所想的那般高渺,真正走得远的人,都是那些看透修道本质,知道这其实需要静下心来磨炼自己的人。

好比之前突破定魂境界,一次又一次的压缩灵力漩涡,和现在循环往复炼化灵力,挤压祖窍有什么不同呢?

本质是一样的,无非是修为高深后,突破关窍变难了,更要投入大量的心力与努力。

吴用早已不记得自己反复压缩了穴窍多少次,他只知道自己一刻不停默念口诀,吞吸灵力,挤压缩灵力,冲涌祖窍,一次……两次……三次……太过投入,完全忘却了时间。

及至某一时刻,穴窍内再难容纳一丝灵力,他双手持捏诀目,长长吐气,然后张嘴缓缓倒吸一气,背部高耸,腹部鼓起,巨量的灵力被他吞咽入肚。

吴用立马变换诀目,施展《四上智观身大道经》所记述的闭气法门,将自己全身上下的包括七窍与毛孔之内的所有“进出气口”全部收闭。

这一大团灵力进入体内,可他体内经络早已被塞得满满当当,无路可去,便又只能去能够高度“形变”的祖窍内。

只不过祖窍先前也已经被撑到了极限地步,这灵力一下进来,当真是“济济一堂”,吴用等若祖窍挨了一拳,被这一波冲击撞得头晕脑花,七窍淌血。

他咬牙坚持,耳中尖鸣长啸,再听不到任何的声音,就连那念诵法决的声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能咬牙坚持,按照《四上智观身大道经》所要求,将灵力维持在祖窍内。

这般良久,终于——在巨量的灵力挤压之下,原本在分裂成两半的壳体与祖窍内壁之间的残余灵力被挤走,壳体与祖窍内壁竟然两两贴合在了一起!

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被触发。

壳体与祖窍一结合,吴用脑袋里的尖鸣声霎时停止,转而在尾调变作一个大道玄音:“染旧故,增恶根,受烦恼,我观众生,皆如是,慈爱善忍,行此四等,度法度人,与道为邻耳!”

话音方落,一阵清越悠扬的玉铃在他脑海中响起,闭着的双眼眼前先是黑蒙蒙一片,随后一点光明析出,一团氤氲的热意从心腹中升起,腾腾而至祖窍之内。

吴用蓦然睁开眼,抬头出定,心神恍惚,习惯性打量四周,发现视线竟然没有被阻碍,浮雕内部的浓郁灵力居然不知何时起已经被他吸取殆尽。

他满心愕然,恍惚的心神略有收凝,竟然发现自己已经真真突破了守明境界!

内观之下,祖窍已经大变模样,不再是之前虚无缥缈的样子,而是变成了一粒白润的晶莹宝珠,表面镌刻满了一个个玄奥晦涩的符文。

这些符文在新的“祖窍”内闪动浮显,每有灵力游流经过,便会融入其中,将后者壮大一丝。

吴用定“睛”细看,这才发现原来这些符文并非寻常符文书就,却是鬼族的圣篆,而这些圣篆所书,正是《四上智观身大道经》的一段段经文。

他满心惊惑,却是不知道祖窍内发生这般变故究竟是好是坏,会不会影响他修行《擒龙形剑经》与《诀服日月真虚宝策》呢?

吴用不觉沉吟,可他并不知道金丹之后的修行法门与要诀,故而也不知该如何判断,只能再做考虑。

内观祖窍——不,该说是如今的灵晶,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是鬼族圣篆?

吴用脸色一变,方才情况危急,他没有心思注意,此刻后知后觉,却是才想起来,方才脑海里那个念诵《四上智观身大道经》的声音,同样说的不是人类话语,而是鬼族圣篆。

他到底为什么看得懂、听得懂鬼族圣篆?是不是“吴用”之前有所学习?

这个问题不得而知,因为就他所记起来的回忆,并没有哪一点可以判断“吴用”到底认不认得圣篆。

难道是“吴用”此前就学过?

吴用当即摇头。

之前邯鼓也提起过一次,按照他的说法,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吴氏族内从没有教过这圣篆,后来两人一番讨论也没有个说法,只能不了了之。

况且之前记忆里的“吴用”,分明就是一个略显拘谨的少年,看其样子,也不可能私下与谁有联系,偷学了鬼族圣篆。

所以还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可他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有过相关记忆,更没有提前接触过相关的神鬼道道,还是在拜入峨眉之后,才知道世上真的有“仙人”,有那么多的神通道术。

吴用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不再去考虑。

他安心静定,打坐调理体内的灵力,如今他同修多法,经络内既有真气也有灵力,行运时要百般注意,千万不能行差踏错,否则便有走火入魔的风险。

幸而《四上智观身大道经》尤为奇特,不需要他去引调灵力,只消默念经文,灵力自会在体内按照特定的线路游流,很不一般的是,每一次灵力行运的线路都不同,似乎暗含某种规律。

而《诀服日月真虚宝策》是一门炼体功决,没有真气,而是以血气在经络内行运。

《少清剑诀》与《少阳剑诀》虽然同为真气,但皆为峨眉一系,属性截然不同,却又有互补之处,可相映照,在经络内泾渭分明,因而也不容易出错。

四种真气、灵力、血气各自按规定路线行运,虽然要多耗费心思,好在各不干扰,吴用只要多多上心,倒还不致于有什么危险。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