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a式在不断的加强装甲的同时,为了平衡整车重量分布,就在车上装电池,大量的电池,从普通铅酸电池换成铁镍电池,随着装甲越来越厚,电池容量也越来越大。后来发展到可以在坦克内装上小空调,在不启动主机的时候吹风。现在,坦克停在伪装好的平板拖车上,顶上盖着帆布。开着小空调的坦克里面似乎比驾驶室里还舒服一些。
作为西线作战力量的二十一集团军,其先头部队的第十二装甲师正在沿瓦罕走廊向喀布尔挺进。目前去往阿富汗工地上的各种重型运输车辆络绎不绝。为了保障行军的保密和战役发起时的突然性,邹建命令全师上下全部伪装成重型卡车车队,并混杂在真的车队里往阿富汗运送装备。这一路纵队上的车,大部分都是部队上的伪装车辆。其实也不算什么伪装车辆。普通的军车有自己的特徵,比如悬挂什么的。但是仅仅是在公路上运输的话,国内的商用重卡就能胜任。
得益于国内重卡的大发展和长途运输业的发达。国内单轴15吨以上的重型卡车的保有量和更新速度能吓死人。而且这些卡车的后桥都被改装过,别说拉一辆不到60吨的坦克在公路上跑,就是一截火车车皮,也拉给你看。
所以,第十二装甲师的重型装备统统装上了这些临时徵调的重卡,然后用螺栓接上三角铁和镀锌管弄成的架子,蒙上帆布,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开进了阿富汗。这些东西在天上的卫星看起来,跟一个普通的货运车队完全没有什么两样。
整个第二十一集团军将在一个星期内分批进入阿富汗,同时军委命令,在半个月内,展开在西线的攻势。
说实话,这道命令下的有些不合常理。毕竟是出境作战,而且还要保密,还有跟驻阿富汗美军的交涉问题。虽然白宫承诺在这件事上配合中国,但是毕竟是从第三国转运,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半个月的时间实在是有点儿短。
军委下这种命令是有原因的。邹建他们在阿富汗的大行军一切顺利,但是印巴前线,巴基斯坦方面的态势,却非常不顺利,或者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自从斯利那加战役开始之后,印度方面就为了防备在北线失分而在正面战场大举进攻。一开始巴基斯坦还在中国空军的支援下打的有声有色。但是,毕竟双方前线的兵力和火力相差太大。慢慢的,巴基斯坦方面坚持不住了。
六月中旬,也就是斯利那加战役结束的时候,印度集中两个打击军的兵力,跨过因干旱问题而径流大减的萨特累季河(狮泉河)从两个方向对巴基斯坦木尔坦防线发动猛烈进攻。整个苏莱曼山脉以东地区的巴基斯坦国土几乎都被炮火映红。
面对在天空中耀武扬威的中国驻巴基斯坦空军先遣支队,印度人果断改变了战术。从原来的争夺战略制空权改为争夺战役制空权甚至战术制空权。而且,为了弥补技术水平上的劣势,印度几乎集中所有的阵风战斗机部署在杰伊瑟尔梅尔至卢迪亚纳一线,随时保证战役集群上空做到对中国空军先遣支队4:1的数量优势。另外,阿格尼霍特里上将在分析了中国空军的战法之后,採取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战术布置。
一般的情况下,成熟的陆军都会追求地面火力的衔接。比如我国就是单兵火力,60迫击炮,82迫击炮,120迫榴炮,等负责0-8公里之内的火力压制和支援装甲直射火力。然后8至20公里这一层级就交给122榴进行伴随曲射火力,集团军级的155加榴炮和300远程火箭炮则负责从20公里一直到80公里级别的火力压制和反炮兵。而一百公里这个级别的,则有战役战术弹道飞弹来负责。而放在印度方面,则拥有相对应的105,130155数个口径的压制火炮来组成完成的衔接火力线。
但是,这种面宽100余公里,纵深超过50公里的布置,被对方的空军抓住的机率很大。这种布置对陆军的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种能力,尤其是野战防空能力,是印度所不具备的。从装备上看,印度拥有以色列的“箭”防御系统,较为完整的雷达体系,在要地防空和重点防空上还是可以的。但是在野战防空,尤其是对50-20公里级别的机动防空部署,则很差劲。说白了,印度缺少红旗16/26这个级别的通用防空飞弹。另外,防御面积的扩大,对印度的防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阿格尼霍特里上将将参加进攻木尔坦防线的印度军队一分为二,变成了突击集群和火力支援集群两个部分,从箭头状的布局变成了哑铃型。105级别的火力前压,k9和石弩两种自行火炮缩回空军形成的密集防控圈内,实行重点防御和远程火力支援。而前方突击集群因为和巴基斯坦人纠缠在一起的原因,对中国空军的攻击机部队并不十分感冒。
阿格尼霍特里这样弄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在分析斯利那加战役之后,发现中国空军的固定点精确打击能力很强,sead作战能力更强,但是战场遮断能力就差了点,或者说,严重依赖地面数位化部队的目标指示。
巴基斯坦前线可没有解放军的数位化步兵。阿格尼霍特里上将已经从情报部门大体的了解到了解放军陆军云战场体系的一些特点,对于这种东西上将先生自认为印度想在这上面搞追赶纯属自讨没趣。但是不妨碍利用巴基斯坦人没有这个东西的机会痛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