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让百姓不再挨饿

“何为生产资料?”

从李墨嘴中听出几个自己不明白的词,老朱已经习惯了。

“粮食,矿产,作坊,工具,土地。

简单来说,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的一切生产活动。

从工具,人力,乃至于最后的产出,都叫做生产资料。

百姓在荒年时期没有粮食吃,那为什么士绅会有?

很简单,因为士绅土地够多,囤积的粮食自然也多。

到了荒年,他们有往年积攒的食物可供食用。

那如何让百姓跟士绅一样,积攒粮食,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朱元璋皱眉:“让百姓跟士绅的土地一样多?

这不可能,国家没有那么多土地。”

“这当然不可能。”

提高粮食产量,有很多条路可走,后世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

开垦荒地,大面积农田种植,机械化种植,都是生产资料扩大化的手段。

但那需要一个拥有完善工业化的国家才能完成。

在大明,目前为止,只有一条路。

“土地无法扩大,那就扩大土地种植粮食的产量。”

朱元璋摇摇头:“好地种麦,旱地种糜,水田种稻。

种下去多少,收回来多少,所有的百姓都清楚,

岂是那么容易就能提高的。”

“可以种植新的粮食。”

“新粮食没有那么容易找到。

否则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饿死了。”

朱元璋是种田的行家,他小时候挨饿,没少吃山上的野菜。

也见过同伴吃完之后没一会就口吐白沫死了的。

想要找到一样能让所有人吃完都没事的粮食,太难了。

千年来,也不过只有小麦,糜子,水稻这几种而已。

“等我一会。”李墨起身,走向自己的房间。

古人跟现代人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人见识到的事物太多了。

所以能够以包容的眼光看问题。

今天听到有亩产一千五百斤的水稻,人们会赞叹。

明天听到有亩产两千斤的水稻也不会奇怪。

现代人清楚,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科技也在不停的进步。

而古人每天醒来看到的都是同一片天空,会用自己的经验去看问题。

一个人一生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是睿智,也可以是愚蠢,但都是拥有极大的局限性。

小时候看爷爷种地,种下去麦子,收上来的也是麦子。

长大后看父亲种地,种下去麦子,收上来的还是麦子。

等到自己种地的时候,忽然发现一株麦子上长了两个麦穗。

他们不知道那是基因突变的产物。

自己前半生没见过,今天见到了,这就是天降吉兆。

要报告给地方官,最后送到皇帝面前。

这就是古人认识的局限性。

老子今天就给古人开开眼,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祥瑞。

走到房间里,只剩下了李墨自己一个人。

“系统,买土豆,玉米,南瓜,红薯。”

“所有农作物,单个售价一万元。”系统的回答是冰冷的电子音。

“真黑啊!”李墨就没见过卖这么贵的粮食,但好在他现在是有钱人。

“给我来一百万的。”

时间不长,一大堆土豆,玉米,南瓜,红薯出现在地上。

找了个箱子,把他们全部装起来,李墨抱着走出房间。

朱元璋一个人坐在凉亭内默默地等着。

他是皇帝,只有别人等他的份。

如果敢有官员把皇帝一个人晾在这,九族一定大喊mmp。

但面对李墨,朱元璋拥有着极好的耐心。

原因很简单,李墨所说的,没有一句废话,全部都是治国的学问。

朱元璋不敢想,如果李墨没有指出士绅不纳税这项国策巨大的隐患,子孙后代应该怎么办。

大明就会被自己这一项国策给拖垮。

虽然李墨天天嚷嚷着要造反,但在朱元璋看来,他比那些只会假大空的官员更重要。

“老黄,来接一下。”

李墨的声音将朱元璋从沉思中唤醒。

扭头看过去,只见到李墨怀中抱着一个大箱子,踉踉跄跄的走着。

在远处护卫的程熙也被吸引了过来,眼看着伟大的皇帝陛下走出凉亭,从李墨怀中抱起了箱子。

程熙紧张的快要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要是李墨在箱子下面藏一把匕首,趁着陛下搬箱子的瞬间刺出去。

就算是神仙来了都救不活。

陛下怎可如此大意。

世人都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他看来,陛下不立危墙之下才对。

好在,什么都没有发生。

朱元璋接过了箱子,稳稳地走向凉亭。

“这里面装的什么?”将箱子放在石桌旁的空地上,朱元璋问。

“能让大明百姓从此不再挨饿的东西。”

清明看书礼!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4月5日到4月5日)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