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哲公碑

天高云阔,杨柳含翠,燕子衔新泥,风里虽然仍带着些许寒意,但已是春回大地了。

今日是维洛王朝官员们的休沐日,旭日东升时分,位于洛都城南二十里的浮云岭山道上驶来一辆马车,赶车的是位五十来岁的老者,青布长衫,头戴一顶苇叶斗笠,遮住了大半张脸,车里坐着一位六十来岁的老者,白面长须,神情有些冷淡,宽大的额头上长有七颗肉痣,大小如米粒,曲折似北斗,一双鹰目透过车窗,可以看到车外的蓝天,天上的白云,山涧有清澈溪水在青石上淙淙流淌。

浮云岭上有浮云观,浮云观里有桃花林。

浮云观里供奉着一把古朴桃木剑,状若生铜,五节连环之柄,上面有隐秘符文,星辰日月之象,重八十一两,据说是当年开山祖师郭犊子开坛作法时用过的,名曰神荼,当年郭犊子在玄秀峰骑龙石上修炼,他在那里修炼了九九八十一年,那一年二月二十八的夜半时分,忽然天上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郭犊子骑石龙白日飞升。

第二日拂晓,他的弟子们在他飞升的地方,寻到了那把遗留下来的桃木古剑,此后,便当作镇观之宝一直奉养在真武大殿内,距今已有九百余年。

殿前有剑池,戒鬼井,老松。

岭上散落着一群黑山羊,那群黑山羊上山下涧,迅捷如飞,在悬崖峭壁间攀爬,也如履平地一般,它们中间有头大如毛驴的黑山羊,身高腿长,头上长有两只雄健大角虬曲如利刃,曾有一次与一头饿狼对峙,当那头三天没进食的饿狼一个飞跃,猛扑上去撕咬那头巨大黑山羊脖颈的时候,没想到它居然不退反进,两只利角刺入狼腹,狼腹如被利刃割开一般,一肚子的下水流了一地,紧接着,巨大黑山羊一个甩头,便把那头饿狼甩下了山涧,自此以后,它便成了那群黑山羊的头领。

桃花林里有个唇红齿白的少年道人,正撅着屁股趴在桃树下看一群蚂蚁打架。

两窝蚂蚁中间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大黄蜂,很显然,这两窝蚂蚁都想把那只黄蜂带回窝里做干粮,双方互不相让,于是,蚂蚁越聚越多,一场大战终于不可避免地打响了,蚂蚁兵对兵,将对将,开始了捉对厮杀,不一会,树下的蚂蚁便死伤无数,尸横遍野,而那少年道人却看得津津有味。

这位俊俏少年道人名叫黄豆子,他是浮云观一百多岁老掌教的关门弟子。

老掌教詹风崖道号为浮云道人,一生出离尘世,闲云野鹤,早年间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后来到了浮云岭,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又传说此山为古仙人栖息之所,于是,詹风崖就在这浮云观里住下了,并筑坛炼丹。

因他道术修为高深,原先的老掌教便将掌教之位传给了他。

詹风崖今年一百四十七岁,秘箓宝箓,祈禳斋醮,胎息辟谷等道家法术无一不精,但他收徒的标准极高极严,很多慕名而来拜他为师的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很多人求而不得,转而拜入他弟子的门下为徒,他一生只收了四个徒弟,但他的徒子徒孙至今却有七百余人。

八年前,不知为何他忽然心血来潮,将观里的事务交给大弟子楚玄丘掌管,他则又下山云游去了。

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游遍了南陈国,喀喇王朝,北夷国与东胡诸国,却都一无所获,不过,当他走到雪域佛国拉姆错湖边的时候,发现不远处有个小村子,在通往村子的路旁长有一棵参天古木,树下栓着一匹白马,有个妇人坐在树下补衣服,在她身边有个五六岁的男孩在玩耍,当詹风崖走过他身边的时候,那男孩忽然抬头与他对视了一眼,詹风崖见他眼神清澈如湖水,无比清明,不由心生欢喜,冲那男孩微微一笑,那男孩见他随和,也冲他咧嘴一笑。

忽然,放在詹风崖褡裢里的三清铃法器竟然叮铛作响。

三清铃,又名帝钟、法钟,上面刻有道门神秘的符咒及经文等,道门的各种科仪、斋醮上,道士们各持法器,排队走罡步,吟诵道门经文,献青词向天神祈福,需要演奏专用的道门音乐,最为重要的乐器就是三清铃。

叮铛作响的铃声伴着道士们悠扬的诵经之声,一片祥和。

三清铃的另一个主要作用则是驱魔降妖的法器,铜铃发出的叮铛之声,在神和人听来,清脆悦耳,安魂宁神,但神人所喜,必为妖魔鬼祟所厌,正所谓“振动法铃,神鬼咸钦”,三清铃能迎请三清降临,那妖邪、鬼魅、僵尸之流自然心惊胆战,魂飞魄散。

那男孩一脸的平静喜乐,只是微微一笑,便能引动三清铃悠然作响,这不是福缘是什么?

詹风崖立即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与古木下那位妇人攀谈了起来,原来这男孩出生在九月初九,恰是黄豆收获时节,更令人惊奇的是,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他家地里的黄豆比往年多收了三倍有余,这家人本就姓黄,于是便给他取名黄豆子,此后,他家每年的庄稼都会获得大丰收,黄豆更是高产。

詹风崖一生阅人历事可谓无数,但像这种怪事他还是第一次遇到,尤其对方还是一个孩子。

想到自己之前心血忽然来潮,扔下道观,踏遍天下名山秀水,寻访无数奇人逸士,总觉得心里还有未了之事,难不成这次下山就是为了这孩子而来?詹风崖顿时起了爱才之心,使出自己说法讲道的通玄本领,直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两口子见他仙风道骨,出尘绝世,俨然一派世外高人的模样,想到自己的儿子能拜入这么一位老神仙的门下,该是几辈子的造化,于是,詹风崖就带着那孩子回到了浮云观。

……

坐在马车里上山的老者正是当朝白衣宰相李石增,最近家里也好,朝堂上也好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让他心烦意乱,于是,趁着今日天气晴好,约了三五好友,出来踏青散散心,有些话也想顺便和他们说道说道。

李石增长得魁梧高大,相貌清奇,一袭素淡白衣,山风吹拂,胸前长须随风而动,神态颇为出尘。

李石增沿着山间石径向桃林方向走去,与他同行的是一位年纪比他小,但身材较为臃肿的长者,他就是当年作为哲思远一案副审的吏部尚书朱奕,或许是常年养尊处优的缘故,走不上几步路,他就气喘吁吁,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是,已然是五十来岁的人了,家里光侍妾就有七位,居然仍不满足,听说他前些日子又从东胡国那边新纳了两名新罗婢,新罗婢一般年纪都很小,有的甚至不过才十三、四岁,她们长得姿容秀丽,而且性格温顺乖巧,颇惹人爱怜,争纳新罗婢,菩萨蛮,在维洛王朝的王公大臣中一时蔚为成风。,

教的新番鹧鸪曲,一声准拟直千金。

与朱奕并肩而行的是一位壮年男子,他精神矍铄步子沉稳有力,与苦不堪言的朱奕形成鲜明对比,他是担任兵部侍郎的皇甫西陵,看到朱奕走得那么辛苦,他稍显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伸出手来,上前搀着他的胳膊继续前行,朱奕这会儿喘气都费劲,自然倒不出嘴来说什么,只是投以感激的目光向他示意。

李石增走到溪摩崖的哲公碑处,看到残破古碑,不觉潸然泪下。

维洛王朝临武十五年,恰逢陈高祖陈守中立国不久,时任大将军的哲抗认为趁着南陈国立足未稳之机,便上表请求出兵伐南陈国,不想,他的金玉良言却遭到了临武帝高坚的反对,临武十七年,哲抗积郁成疾,病情日益加重,便回到了故乡朔州养病,不料,竟在那一年的十月不治身亡,错失如此良机,令他抱憾而终。

临终前,哲抗推举朔州的同党皇甫颜接替自己的位置,或许是临武帝醒悟过来了,感到对他有所愧疚,便令皇甫颜率三十万精兵攻打襄樊,无奈此时南陈国早有准备,错失了良机,又遇到了智勇双全的韦北陵守城,苦战一年后,非但没能打下襄樊城来,反而还损兵折将,终致无功而返。

哲抗死后,维洛王朝举国上下纷纷追悼垂泪,临武帝更是追悔莫及,便在溪摩崖上立哲公碑,以供后人垂吊。

李石增凭崖远眺,站在此处可以远眺大江对岸的襄樊大城,凭山之峻,踞江之险,借得一江春水,蕴藉千载风流,金戈铁马之声犹在耳,激流拍岸,卷起千堆雪浪,古今多少事,一切转眼已成空,回首再看碑上文字,虽寥寥数言,此时读来却是字字血泪,今日又登临此崖,不禁睹物思情,令人不胜唏嘘感叹。

石碑上书: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年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山也。

后人登临此山,看到此碑文,又想到那段岁月,无不伤心落泪,更有后人写下诗文咏怀。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久而久之,堕泪碑的名号便取代了哲公碑。

李石增看了一眼累得一屁股坐到地上的朱奕,眼神中不由闪过一抹愠色,但他并未出言诘责,而是如老农般蹲了下来,自嘲了一句。

“老喽!”

皇甫西陵见他二人都坐到了地上,于是,他也不顾形象的坐了下来,三人对视了一眼,堂堂三位朝堂重臣,皆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如今竟如田间地头的农夫般无所顾忌的席地而坐,不禁感到有些滑稽,先是李石增哂然而笑,接着,朱奕与皇甫西陵也憋不住地笑了起来,三个皆已不惑的老男人,此刻笑得像个孩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