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章 程顾卿也想徐家村村学能成为重点名校呢

程顾卿跟张夫子聊了一些学堂的事。

其实这些事不应该跟程顾卿聊,毕竟一介农村妇女,能聊出什么来。

不过张夫子认为程顾卿是个非常独特的女子,不说外表独特,就是性子也非常独特,从未见过一个农妇竟然舍得花那么多钱投身在娃子读书这一件事上。

别说农村妇女,就算城里男子也并不一定有这种心。

程顾卿从张夫子的叙说中,知道张夫子主要是教娃子识字,有些有天资的才另外开小灶,按照科举的路走。

程顾卿想了想说:“张夫子,有些娃子读书不怎样,能不能教他们算账记账,像绍涛大侄子那样,可以看账本啊,官府的通告啊。还有一些基本的天文常识,当然要是懂种地,也能教就好了。”

张夫子一愣,这程娘子要求真高。

张夫子所受到的教育都是按照传统科举来进行的,吟诗作对还行,怎样种地他哪里知道。

如果不是逃难,张夫子根本没下过地。当然现在也没怎么下地,只不过偶尔去地里看收成怎样而已。

做账记账这些还懂,他不懂,也可以让绍涛过来教,至于天文常识,说真的肤浅的还能说点出来,深入就没办法了。

张夫子摇了摇头说:“程娘子,种地我可不知道怎么种,教不了呢?”xuqi.org 海豹小说网

程顾卿笑着说:“夫子,也有些书是关于种地的,你可以先看一看,觉得有道理的就教娃子,没道理的就不教。要是不明白的,大家一起讨论。俺想着俺们村里的娃子长大后,九成九都是种地的了,看一看书中能不能学到种地的法子。俺们要求不高,多收几斗米就很好了。”

张夫子愣了愣,原来程顾卿所说的教种地,是让他先探索前人是怎样种地,从前人那里得到创新的种地法子,好提高地里的粮食产量。

张夫子以前从来未想过这个问题,如今程顾卿这么一说,好似开辟了新领域,新田地。

以前醉心于做夫子,教出秀才,举人,甚至进士。现在他依然想这么做,可条件不允许。

一来没有好的生源,二来没有科考的环境。

天下已经大变了,读书人想靠读书谋求出路已经没了。

他们只是偏安一隅,并不是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官府,并没有天家。想效忠也找不到对象的那种,只能找枭雄做谋士争夺天下。

张夫子自认为没有这样的聪明才智,如果有早就能将成为举人,进士,成为大官了,而不是一名籍籍无名的老师。

何况现在腿又瘸了,更没有宏图大展的心了。现在只求能在一方下得到安稳,平安地度过一生。

张夫子想了想:“程娘子,你说的没错。你的建议我会认真想一想,看看怎么教娃子才是最好的。以前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了。这世道已经变了。”

说完后,叹了一口气。不知道哀悼过去,还是为将来发愁。

程顾卿对教育事业也没什么看法,毕竟她也不是教育成功的例子。

张夫子怎么教就怎么教了,土著比她这个外来户怎么也更适应环境和有经验。

只不过程顾卿想村里的娃子除了识字,还能记账看账看通告,最好能学到种地的法子,创新种地,种出更多粮食。

张夫子又对着程顾卿说:“程娘子,至于你说的教娃子记账,看账,看官府通告这些,必须要学会的。如果单单识字,那是行不通的。我算账不怎样,但绍涛懂,让他教最好。”

张绍涛启蒙是在张夫子的学堂,但更深入地走科举之路,张夫子自认为教不了自已的儿子,便让他到书院读书了。

说起张绍涛,张夫子想起去世的大儿子,想他的大儿子多么优秀,年纪轻轻就考上秀才了,等考举人的时候,朝廷已经乱了。他们一直盼望着朝廷能开科取士,可等来的却是要背井离乡,逃难去。

其实大家逃就一起逃,这没什么。只不过在逃难中,张夫子先失去大儿子大儿媳还有孙子孙女,后失去媳妇。如今剩下就只有几口人。如果不是遇到徐家村人,张夫子觉得他们也没办法成功地渡过大庆河,来到蟠龙山脚下。

张夫子认为徐家村是他最后的归宿,希望能为徐家村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幸好徐家村是个有远见的村子,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从村长到村民,甚至像程顾卿这样的妇女都支持读书,张夫子倍感欣慰。

张夫子想了想说:“程娘子,最近有外村人说想到我们村的学堂读书。”

程顾卿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件事。其实也不奇怪,上元县穷,蟠龙镇穷,徐家村的周围村子也穷。十里八乡不仅没有大夫,更没有夫子。以前看病不是山野郎中,就是要到镇上看病。

自从许大夫来了,环境才有所好转,乡亲们也能找到大夫看病。许大夫虽然医术不怎样,但家学渊源啊。世世代代都是大夫,这个背景就非常深得村民的信任。

熟能生巧,就算许大夫医术再差,在那么浓烈的氛围下,肯定被熏陶成名医了。乡亲们对许大夫非常认可呢。

而徐家村不仅有许大夫,竟然还有张夫子。别看是瘸腿,但也让乡亲们眼睛亮起来啊。有夫子就好,而且还是名正言顺的秀才夫子。有些有点闲钱的自然就想方设法到徐家村学堂识字了,争取不做睁眼瞎,一代比一代强呢。

于是就有人上门问张夫子收不收学生。如果手,束脩怎么算?当然不能太贵,太贵他们也读不起。

张夫子没想过这个问题,徐家村的学堂才刚起步,还没有步入正轨呢。何况现在所用到的书,笔墨纸砚都是徐家村公中的,哪里会便宜外村人。

张夫子肯定不敢自作主张收学生了。至于村长和七叔公也说需要开族里大会来表决。他们也没什么主意,所以让村民自决。

张夫人认为程顾卿是个有思想的农村妇女,所以特意来请教。

程顾卿想了想,非常果断地说:“收,肯定收,至于怎么收,村里再讨论。学生越多越好,这样有出息的机率就越大,呵呵。”

程顾卿当然支持收学生了。不说束脩,就说名声。程顾卿也想徐家村村学能成为重点名校呢。

何况外村学生放进来,更能激起本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是传说中的鲶鱼效应呢。

张夫子想不到程顾卿竟然那么快就给出建议,而且是赞同收学生,一点也不排外。

张夫子点了点头说:“程娘子说得对,学生越多越好,咱们徐家村的村学也会越办越好。”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