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潼关和蒲津渡

李崇的故乡距离洛阳不远,李神轨在护送父亲的棺材回乡安葬之后,并没有在家乡守孝,而是马不停蹄的跟着苏泽安排的使者一同向潼关而去。

李神轨衣不解带,从老家一路上奔跑到了潼关,在亮明身份后,他得到了潼关守将的热情招待。

因为潼关守将李申,是李崇的旧部。

当年萧衍曾经派遣游击将军赵祖悦袭击并占据西硖石,然后赵祖悦修筑外城,逼迫淮水沿岸的百姓迁入城内。

李崇受命出征,分遣诸将与各路梁军对峙,秘密装备两百余艘船舰,教习士兵水战,以等待梁军。

李崇派李申乘斗舰百余艘,沿淮进击,与李平、崔亮合攻硖石,李申的水军攻克硖石东北外城,赵祖悦战败投降。

此战后,李崇卧虎之名响彻南北。

李崇多次推荐李申,但因为李申是武人出身,门第低微,始终得不到朝堂的重用。

当李崇已经是骠骑大将军的时候,李申还在外兜兜转转,做着州郡别将的职位,一直在大魏各个偏远的边州漂泊做官。

后来李崇出征柔然归来,又想起了这位旧部,请表他为潼关守将,这才算是让他在京畿地区安定了下来。

李神轨知道这位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老将,见到李神轨后,李申大声痛哭道:

“军令在身,不能去洛阳为老将军扶棺,真乃其生大憾啊!”

紧接着李申对着李崇的家乡方向跪下,重重的磕了好几个头。

李神轨也见过这位父亲的旧部,只是没想到李申竟然对父亲这么尊重,这下子对苏算交代自己的事情,又多了几分把握。

将李神轨迎接到了内堂。

这些日子,从洛阳去往关中的贵人不少,李申对李神轨出现在这里的原因也是心知肚明,他主动指路说道:

“少将军过了潼关就入关中了,自从高平郡公占了华州后,治安好了很多,少将军只要一路向北,就能抵达永乐城了。”

李神轨看向李申,拉着他的手说道:

“我阿爷在时,对我和兄长夸赞过的将领屈指可数,每年念叨得最多的就是李将军了。”

李申有些受宠若惊,李神轨继续说道:

“阿爷还常说,是朝堂有负将军啊。”

听到这里,李申也有些老泪纵横。

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个年纪已经没办法参与太激烈的战役了。

潼关守将这个位置,在关中动乱起来之前,就是个养老的位置。

后来关中动乱,潼关好歹有了一些战略价值,但是官品依然不高。

李申这个人素来也是任劳任怨,虽然在华州落入胡琛手中的时候,潼关也面临过巨大的压力,但是他也没有向朝堂抱怨,在朝堂上也没什么人帮他说话,所以一直都在潼关做守将。

李神轨也是擅长察言观色的,他对着李申说道:

“李老将军,我听说蒲津渡的守将也是我阿爷的旧部,和您也是旧交,请他也来潼关叙叙旧?”

如果是在朝堂权威还在的时候,这样的要求肯定会被断然拒绝。

险关要津的守将,都是肩负了重要的军事使命的,根本不可能擅离职守。

但是如今的天下动乱,朝堂的法度松弛,有守将干脆做起了买卖,甚至拦路做起了劫匪,朝堂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是邀请距离潼关不远的蒲津渡守将过来做客,在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是什么事情。

蒲州,作为关中的侧门,位居潼关背后,被人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

黄河上的渡口众多,但是能够让大军行进的渡口,蒲津渡就是最有名的一个。

永乐城对面的龙门渡,虽然也能行船,但是龙门渡所在的地带是黄河刚刚拐弯的地区,水流湍急,只能通行商船,如果要军队大量通行太不方便了。

三国时期,曹操攻打关中的时候,就是佯攻潼关,然后从蒲津渡渡河进入关中,最后击败了当时割据关中的马超军。

西晋末年,前赵末帝刘曜同样过蒲津击长安,最终俘虏晋愍帝。

可以说潼关、蒲津渡,控制在别人手里,关中就等于是大门洞开的状态。

苏泽要完成全有关中的战略,不仅仅是要占领整个关中地区,还要将潼关和蒲津渡,这两个进出关中的重要战略节点拿到手,才算是真正的“全有关中”。

蒲津渡的守将郭全,在接到了李申的邀请后,立刻带领部将赶到了潼关。

李神轨和两人在潼关好好的叙了旧情,因为李神轨守孝在身,没办法饮酒设宴,三人只能略备了茶食,在密室中畅谈了很久。

等到李神轨离开潼关的时候,有几名样貌普通的随从留在了潼关,还有几人随着蒲津渡的守将郭全去了蒲州。

郭全也是当年李崇的旧部,他是北魏少有的水师将领。

郭全返回了蒲津渡后,他的长子郭守涛担忧的看向父亲说道:

“阿爷,您真的决定了吗?”

郭全叹息一声说道:

“洛阳的事情你听说了吗?大将军为国一生,晚景落到这样的结局,多亏着高平郡公帮着操持丧事。”

“你阿爷我辗转一辈子,最后才得了个蒲津渡守将,你还不如为父,这天下如何才能有你的位置?”

郭守涛连忙低头说道:

“是儿子无能。”

郭全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道:

“不是你无能,是为父我无能。为父已经是半截入土的人了,现在是为了子孙搏一搏的时候了。”

“这次为父带回来的人,你要好好招待伺候着,他们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他们。”

郭守涛连忙点头应了下来。

这几名被郭全带回蒲津渡的普通随从,在郭守涛的带领下,在蒲坂城内逛了起来。

郭守涛也非常的疑惑,他知道这些都是高平郡公安插在蒲津渡的细作,但是他们又不像是普通的细作,进了蒲坂城后就开始到处闲逛,可是去的又不是军营船坞这种要害的场所,而是在城内城外瞎逛。

这也苦了郭守涛了,他不得不陪同这些人,整日在蒲坂城内溜达。

就在这帮奇怪的家伙抵达蒲坂城后的第三天,这帮人竟然一大早就出了城,直奔黄河边上而去。

沿着河岸走了很久,最终他们停在一处河堤上。

站在黄河边上,郭守涛听着他们的交谈,却听不懂他们讨论的话题。

领头的一人问道:“这里就是典籍中秦昭襄王建造浮桥的地方?”

另一人回道:“史书上记载不详,而且黄河多次变道,已经不可考证了,但是据我观察,这里是最适合建造的地方。”

另外一个匠人模样的家伙说道:

“这里河岸高,河面较窄,河床坡度小,水流较缓,从这里动工应该问题不大。”

另外一个匠人反对道:

“若是在这里架设,一旦涨水浮桥很容易就被冲垮,应该选择下游那处地方,那边的河岸更高。”

“但是那边的河床太抖了,根本无法支撑。”

顶着太阳,这帮家伙就在这边争吵了起来。

郭守涛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讨论什么话题,他疑惑高平郡公为什么派遣这些人来蒲津渡,他们难道不是来策反自己父亲的吗?

既然是来策反自己的父亲,那蒲津渡的水师不是更重要吗?

这帮人争吵了半天后,最后还是领头的那人一锤定音说道:

“别吵了,这里确实是最适合的地点,主上已经有方案了,只需要铸造重物牵引浮桥,就能保障浮桥在涨水的时候也不会被冲垮。”

刚刚还在争论的两名工匠连忙说道:“主上英明!我们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只要在两岸铸造铁牛,用之牵引桥体镇压河水,就能确保无虞了!”

这帮人在河边观察了半天,接着又来到了靠近河岸的一座寺院。

这座寺院建造在黄河附近的山上,因为地方偏僻,香火并不是很盛。

寺院的寺监倒是认识郭守涛,热情的招待了众人。

这帮人在寺院又是一阵子乱逛,最后还是那名工匠模样的家伙说道:

“就这里了,主上说的建楼地点。”

“这里可以俯瞰黄河,还能监视附近通道,是最合适的地点。”

“想要视野更好,六层的高度还是保守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至少要九层才行。”

“九层也太高了,那就要将寺院全部拆除才有空间建造。”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听着寺监和郭守涛都很迷糊。

最后还是为首的那个中年人说道:

“寺监,我们郭郎君一心向佛,想要请诸位高僧去蒲坂城内立寺礼佛。守备府愿意出钱捐赠在城内建造一座佛寺。”

“啊?”

郭守涛愣了一下,面对方丈疑问的眼神,他想起父亲的嘱托,立刻说道:

“是是是,阿爷想要在城内建造佛寺,请诸位高僧宣扬佛法。”

听到这里,寺监也是喜笑颜开,谁愿意守着这山里的寺院,能去城内做和尚,肯定要比在山里做和尚强多了。

寺监没有任何犹豫,直接答应了下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