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吗,因为这幅画是我的祖传之物,这钱我还真有点不太好要。”
王余钱脸上带笑,不过是那种老谋深算的笑意。
沈愈摆摆手,“王老板您这话我不同意,这有什么不好要的?只有来历不明的物件才不好要价,祖传的东西正大光明的卖就是了!”
王余钱赶紧解释,“绝对是祖传的,传了好几代人呢,沈专家您别误会,我刚才的意思是祖传的东西卖了,以后不好跟祖宗交代。”
沈愈先是怔了怔,然后苦笑一声端起了茶杯。
李铁头听的有些不耐了,“好了,王老板你就直说多少钱吧?啥好意思不好意思的,你不想卖你把它拿到这里来作甚?玩啊?真是应了那句话,你是既想……”
“哎吆,启南,你踢我做什么?”
沈愈瞪了李铁头一眼,“嘴上没个把门的,吃你的干果。”
“王老板,咱们开门见山,我们刚才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事去做,是您诚心邀请我们,我们才来的您这里,现在我们有了看中的物件,您却又顾左右而言他,痛快些,这幅《托塔天王绘像》您到底想不想卖?
“若是想卖那咱们现在就谈价,不想卖,咱就后会有期!”
话说完,沈愈的脸色还是带着笑意,但是刚才话里的语气已是带着一丝不悦。
“卖卖卖,绝对卖,正如沈专家您所说,我把您三位请来,还让您免费鉴定了三面古镜,最后还不卖您东西,这话要是传出去,我王余钱在古玩行里怕是没的混了,就是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我也没脸混。
“这话怎么说呢,我老爹在世的时候叮嘱过,说这幅祖传的画至少也是一副宋画,要将来传给子孙的,但我根本就结婚,传给谁去?这样吧,我斗胆出个价,您给我500万!”
噗!
于茂林一口茶喷了出来,“多少?500万,这么一幅快要烂成渣的画,你敢要500万?你怎么不去抢啊?
“我说老兄,你这是典型的拿钱不当钱啊,你知道500万是个什么概念吗?我在水景天成小区看中一套独栋别墅,现在谈的价格是170万,你这一幅画就想卖三栋别墅的钱?要知道你这么黑,我们就不来了。”
李铁头也是瓮声瓮气的跟着数落王余钱。
王余钱倒也不生气,脸上的笑容也未见尴尬,只是双目炯炯有神的看着沈愈。
沈愈摇摇头,“20万!”
王余钱的笑容马上凝固了,“沈专家,虽然我要的价格可能有点高,但您给我20万这也太少了吧?我前天卖了一本乾隆年手抄本的《聊斋志异》,当时都卖了十五万,这么一幅珍贵的古画,您给20万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王老板,你说你卖过一本《聊斋志异》?”
王余钱点头,“是啊!就是《聊斋志异》。”
沈愈突然知道墙上那件《上阳台帖》是谁的真迹了。
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士祯。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是清代著名的大诗人与文学家。
《上阳台帖》上“阮亭”就是王士祯。
提起王士祯多是称其为大诗人,大文学家,因为王士祯一生作诗数千首,文学作品也有《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等。
其实他的书法也很强,只是被前两个名号给掩盖了,王士祯自幼就苦练书法,九岁时已经可以写草书,楷书更是可以比肩书法宗师。
他与蒲松龄是至交好友,给聊斋志异的题诗是:“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这也是王余钱说到《聊斋志异》沈愈马上想起了王士祯的原因。
“既然我出个价格不满意,那王老板您出个价吧?”
王余钱纠结了好一会,朝沈愈伸出了一根手指,“100万!”
沈愈点点头,“一百万可以,不过我得要一件搭头。”
王余钱怔了怔,“什么搭头?沈专家咱们先说好啊,我这三面古镜可不成。”
沈愈笑笑,“不要您这镜子,我要您墙上那件《上阳台帖》。”
王余钱先是愣了愣,这幅字是他跟别人以物易物换来的,换出去的东西并不值钱,是一件光绪民窑青花,至于为什么换,无非就是觉得字好。
现在沈愈想要,也没什么舍不得的。
毕竟从刚才20万涨到100万,等于这幅字卖出去了80万。
但是轻易答应沈愈,王余钱又觉得少了点什么,旋即道:“给您这幅字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您还得给我鉴定一件东西。”
“成交!”
交易很快,无非就是签转让合同,然后转账,这些不过十几分钟就完成了。
画到了手中,沈愈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回归原位。
这次王余钱拿出来的是一本古籍,书皮微微泛黄,封面上写有四个大字:《永乐大典》。
下边还有两行小字,卷:两千九百六十九。
看到这里,沈愈微微蹙起了眉头,他怎么也没想到王余钱竟然拿出了这本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奇书。
《永乐大典》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有万书之书的称号!
比宋代的《太平御览》,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要多的多。
《永乐大典》最初编撰于明朝永乐二年。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朱棣看了之后不是很满意,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明代第一才子,内阁首辅解缙,以及礼部尚书大儒郑赐三人为监修,这次直接动用朝野上下共两千多人重新编写。
并叮嘱不要怕麻烦,只要是好书就收录进来。
待遇好的出奇,时令水果各种美食随便吃。
甚至可以不用早朝,俸禄自不必说,反正你就把书弄好了,什么都有。
永乐五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最终这部集合了:经、史、子、集、医、工、农、卜、佛、道、戏、堪舆、阴阳的奇书,于永乐六年全部抄写完毕。
全书22937卷,11095册,字数约为亿字。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据说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
其实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废了这么大的气力,只抄录一部?
怎么也得备份个百部保存吧?
这事沈愈也想不明白,自己保存个什么资料,还得存U盘或者两台电脑上呢。
直到嘉靖朝,嘉靖皇帝十分珍爱此书,怕正本大典有损才明人重录了一部。
这一部被后人称为“嘉靖副本”。
后来《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世面上只存嘉靖副本。
王余钱面色诚恳,“沈专家,我是想请您帮我看看此书是否是嘉靖年间的副本?我也知道永乐大典的珍本早已不知去向,明末大儒顾炎武认为《永乐大典》在明末时已经“尽数亡佚”,现在市面上也从来未曾发现正本实物存世。”
沈愈直接了当的说,“这不是什么永乐大典,首先永乐大典高50厘米,宽30厘米,大小就对不上。
“另外用纸也不对,此书用的是宣纸,制造赝品的可能以为宣纸最好所以才会用宣纸,其实永乐大典用的纸是楮皮纸。
“做旧也是一塌糊涂,表面做旧,内页却是无误无损,这种错误,只有做旧的新手才会犯。
“最后抄写的也不规范,永乐大典用的是馆阁体,字字工整,字字端正,而此书用的竟然是行书。
“所以我鉴定这本所谓的《永乐大典》是一本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