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晔能留职至今,想必不是司马亮一党,很有可能他是上官鸿时代便留下的老人。毕竟司马亮就算是提拔亲信,也需要留用一些经验充足、熟悉事务的人在傍辅佐。
丁晔恭敬上前两步,向赵和行了礼,然后扬声道:「大都护提国本之说,何其谬也,如今天子尚在,大都护迎回天子,国本自安,何须多此一举?」
此语一出,满堂百官,皆是用看傻子一般的眼神看着丁晔。
第七章、无名不顺
谁都可以为天子,唯独嬴吉不可复位。
这几乎是整个咸阳城的共识。
从咸阳城在职的官员来说,北军之乱时他们被嬴吉抛弃,不得不投靠司马亮与北军四校尉,即使他们对嬴不怀恨,也要担心嬴吉会清算他们。
而未曾捲入北军之乱的官员、吏民,则痛恨嬴吉引发了北军之乱,无论嬴吉诛曹猛之事有多少理由,都不能掩盖这一事实:他闯了祸,却没有本领收拾烂摊子。
所以,嬴吉此时在咸阳城,可谓官心民心尽失。
可这个丁晔,却提出要迎嬴吉复位,这让百官痛恨之余,又生出几分幸灾乐祸。
因为无论从哪个方向去揣摩,赵和都不会让嬴吉复位,能够在大胜之后留嬴吉一条性命,已经体现出这位大都护的宽厚了。可对嬴吉宽厚,并不意味着对支持嬴吉的人也宽厚,赵和此时正需要立威之人,丁晔凑上来,就算被直接推出仪门砍了,朝堂之上也没有几人会为他鸣不平。
但出乎他们的意料,赵和没有发怒,而是点了点头:「我明白了,萧大夫……萧长史,可记下了?」
百官末位,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记下了。」
是萧由出声,他以前只是咸阳城一小吏,后来虽然被闢为官,成为临淄王相,但又弃官不做,故此原本没有资格进入这朝会之中。但赵和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临时徵辟他为北庭都护府长史,使他可以属官的身份进入大殿。
他手中有笔有纸,纸上记载了许多文字。有在他身边的官员偷偷瞄过去,发觉他记的正是方才众人的言语。
此事原本是起居郎所为——班直便在大殿的一隅奋笔直书,但现在萧由也记了下来,却不知赵和如何打算。
「既是如此,还有没有别的意见,只针对国本一事。」赵和问道。
见他没有追究丁晔的责任,百官都沉默下来,赵和连问三遍,见还没有人说话,当即道:「既是如此,我亦有话要说,时限与方才诸公相同,殿上侍御史,请为我看好时漏。」
三分之一刻时间,要表达好自己的意思。
赵和扫视众臣:「我们所言之事,既是国本,那么,谁人有资格为国本,这是我们首先要确认的问题。只凭嬴氏之子的身份,如鲁公、丁公所言,还是只凭无端的谶语如田公所言,亦或是只凭兵强马壮,如诸位心底所想?」
此语一出,朝堂上顿时骚动起来。毕竟都是聪明人,哪里不知道,赵和不但否定了鲁彦、田珍和丁晔三人嘴里说出的理由,甚至也否定了众人为了维持体面藏在心中没说出的理由:赵和得天下,倚仗者不过是兵强马壮耳。
「我以为,为天子者,当有大功于天下。以古而言,三皇五帝,皆非生而为天子,乃是有功在先,而有位在后。如今天下,无论姓嬴姓赵,孰人之功,可堪为天子?」
不等有人呼应,赵和自己先答了这个问题:「和扪心自问,虽有微功,但也不足为天子。和且如此,余子阿谁?」
我赵和东征西讨,做了这么多事情,尚且认为自己的功劳不足以称天子,你们这些废物们,又有谁敢说功劳比我赵和还大,足配天子之位?
他此话一出,哪怕事先有言,要求众人都不得插嘴,可大殿之中还是嗡的一下,众人议论纷纷。
「故此,国本之事,依我之见,先不立天子,以待有功之人。」赵和说到这里,又看了看大殿之侧放着的沙漏:「三分之一刻,尚未过去,我言已尽矣。」
「大都护,臣中秘书向歆有言!」向歆终于捺不住了,他排众而出道。
「哦?请说。」
「天不可无日,若朝无天子,臣何所依?社稷无主,百姓谁护?大都护之功,足称天子,故此,臣向歆以为,国本之争,当以此定之!」
在田珍提出谶语之说明显不被赵和认可的情形之下,向歆另闢蹊径,以赵和所说的有功者得为天子来作为赵和为帝的理由,虽然这对赵和方才自认功少是一种否定,但是,那只是大都护谦逊之言,若把它当真,可就是大错特错了。
此人心思剔透,但都用在揣摩之上了。
赵和看了他一眼,心底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
见向歆说完,群臣之中,倒有大半都出来附和,不过众人现在都知道赵和不喜欢罗嗦,也都是三言两语表达看法,总之,整个朝堂之上,一时间都为赵和为帝的呼吁声而充满。
只是赵和一直没有露出欢喜之色,仿佛他只是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而不是这些官员们口中那位功高盖世泽被苍生的未来天子。
众人渐渐也安静下来,毕竟这样一拥而上地吹捧,效果未必很好。
「国本之事,我方才已经说过了,我之功劳德行,尚不足以为天子,此事无需再言。」赵和在众人安静下来之后道。